我上家公司的有個同事叫孫明(化名),他三十多歲了,總是整天愁眉苦臉的,工作也做不好,不過念在他是老員工的份上,老闆纔沒有優化他。
問他爲什麼連簡單的工作都做不好了,他就說:“我這輩子就毀在那個女人手裏了。”
原來,他談了一場五年的戀愛,最後卻以分手收場。

可其實吧,他分手那事兒已經過去三年多了,但他一提起來就滿腔怨氣,怪對方太現實、太無情、太狠心了。
至於孫明的那個前女友,人家早已成家立業,生活安穩,聽說最近還懷孕了,馬上就要迎來人生的新角色——媽媽。
孫明卻依舊原地踏步,情緒卡在了三年前,事業、生活全都不見起色。
很多人安慰他:“看開點吧。”可他聽不進去,因爲在他眼裏,是那個女孩害了他。

可問題是,人家女孩分手的時候已經和他說清楚了,他也不敢再去找那個女孩,他就天天在這怨天尤人。
所以,毀掉他的並不是那個女孩,是他始終無法跳出來的執念和沉淪。
真正傷害一個人的,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侷限
很多層次低的人,有一個共同點:遇事愛歸因於他人,卻極少反省自己。
他們會說:“是他背叛我”“是公司不公平”“是社會太現實”,卻從不問一句:“我是否也有盲點?”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外歸因偏差”,指的是人總是傾向於將失敗歸咎於外部環境,而不是自身問題。
這種思維模式會讓人陷入一個死循環:越失敗越憤怒,越憤怒越盲目,越盲目越失敗。
而真正層次高的人,遇到打擊時,第一反應不是抱怨,而是沉澱。
他們清楚:這個世界沒有誰能傷害你,除非你允許。
因爲世界上那些真正的牢籠,往往不是別人設置的,而是你自己劃定的。
沉淪於不值得的人和事,是一種主動傷害
有人三十歲了還在和父母冷戰,因爲童年時沒被理解;有人十年如一日地罵前任,卻從未努力去嘗試重新開始;
有人在職場裏總是抱怨同事搶功、領導偏心,卻從沒想過提升自己的硬實力。
他們看似在受傷,其實是在消耗自己。他們以爲自己是在堅持,其實只是在執迷。

他們以爲是別人太壞,其實是自己太閒——內心空虛到需要用仇恨和抱怨來填補。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一句話:“你抗拒的東西,會持續存在。”
一個人越沉溺在不值得的情緒和關係中,越容易失去生活的主導權。
格局,纔是決定你上限的核心
什麼是格局?簡單說,就是你看待問題的維度和處理事情的高度。
低層次的人遇見背叛,就把一生都交給情緒;中層次的人遇到挫折,會嘗試走出來;
而高層次的人早就明白:每段經歷,都是來塑造自己,而不是毀掉自己的。

“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很多人只看到了這句話,卻從未真正理解過這句話。
人們只想看到光鮮,卻不想看到光鮮背後,是從無數泥潭中,一次次拔腳前行。
一個人真正的成長,不是學會了爭辯和反擊,而是學會了止損和遠離。
你不必非要贏過誰,只要比過去的自己更自由、更通透就好。
如何走出低層次的魔咒?
1、及時止損,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
一段感情爛了,就別繼續糾纏;一份工作不適合,就果斷轉身;一個朋友讓你消耗,就學會疏遠。
你不必在爛泥裏找黃金,因爲有時候轉身,才能看見真正的風景。
2、把注意力從別人怎麼對你,轉向你想成爲什麼樣的人上來。
你每天進步一點點,生活就會回饋你一片新天地。
3、擴大視野,才能打破格局。
不要讓生活只圍着一兩個錯誤的人轉,也別讓過去的失敗定義你的未來。
多出去看看,多接觸不同的人和事,你就會發現:原來你一直放不下的東西,不過是別人早已忘記的小插曲。

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別人的絕情,而是你明明知道你的未來可以更好,但現在的你卻甘於沉淪。
層次越低的人往往越不願意承認,不是別人害了你,而是你一直不肯走出那一步。
但請記住:你活在舊事裏,就永遠沒有新生,你執着於爛人和爛事,就等於自己築起高牆,把未來拒之門外。
真正能傷人的永遠都是自己不放手的執念。
所以不妨清理一下內心,卸掉那些不值得的負累,把格局打開,你會發現,原來最寬廣的天地,早就在等你。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