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嚇到了,“抑鬱症就是精神病”感覺已經快成人們的共識了

由 心理師彭玥 發佈於 心理

'25-07-24

“抑鬱症就是精神病”——這樣的話最近總是能聽到。甚至很多自媒體也是這樣大肆宣傳,似乎這已經成了大家的共識了,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他們根本意識不到一句輕飄飄的標籤,會讓多少在抑鬱中掙扎的人雪上加霜。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觸目驚心:全球超過2.8億人受抑鬱症困擾,中國患者保守估計超9500萬。它如此普遍,又如此沉重。然而,將抑鬱症等同於“瘋癲”或“精神分裂症”等典型精神疾病,如同將感冒當成大病——既誤解了本質,也扭曲了應對方式。

相關研究早就表明,抑鬱症的“病因”,並不是大腦不可逆的器質性病變(如精神分裂症常伴隨的神經遞質系統顯著異常),而更多是心理層面長期消極思維模式固化的結果。抑鬱症患者總是陷入“我毫無價值”、“未來沒有希望”、“一切都是我的錯”這類扭曲認知的泥潭,反覆自我攻擊,最終陷入抑鬱中不能自拔。

美國心理學家艾倫·貝克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認知理論,早已指出:抑鬱情緒源於個體對自身、世界及未來的消極自動化思維,將人困在扭曲、負面的思維模式中。

神經科學研究也表明,長期負面思維模式會改變大腦某些區域(如負責情緒調節的前額葉皮層)的結構與功能——但這更多是“果”,而非“病”的源頭。好消息是,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通過改變思維模式,這些損傷是可以重塑的。

如何改變思維方式,從而走出抑鬱症?

1、做一個觀察者:當痛苦來襲時,抗爭只會讓你沉得更快。允許、接納纔是疏通的正確方式。疲憊時允許躺着,難過時不逼自己強顏歡笑。在允許中,像科學家觀察實驗現象一樣,不帶批判地觀察着自己的一切想法及情緒的流動,不帶任何評判、干預。

如此一來,你就會體會到想法、情緒就會自動消退。你會體會到想法及情緒都是無常的,它不是固定的,它也不代表事實,都只不過是如夢幻泡影般產生到消失而已。(推薦抑鬱的朋友可以讀讀《金剛經》)

2、走出思維陷阱,重塑內在對話:消極思維狡猾而自動化。當“我什麼都做不好、我的一切都完了等”念頭浮現時,立刻告訴自己:“這只是我的一種感覺而已”,它不是事實,相關練習大家可以看看《情緒自救》一書。

還有就是《抑鬱症打卡自救》這本書,每天堅持書中練習打卡,逐漸激活行動力,用實際體驗重塑信心,改變固有的認知思維。

3、身體動起來,喚回心力:有大量的研究證實,規律身體活動(如快走)的效果堪比抗抑鬱藥。初期不必苛求“運動”,只需“觀察身體”:此刻手心是冷是熱?呼吸停留在胸口還是腹部?嘗試深深吸氣數到4,屏息2秒,再緩緩呼氣數到6。每天時常的進行這種正念呼吸或身體掃描練習,能調節紊亂的神經系統,更能鍛鍊活在當下的心理能力。

將抑鬱症污名化爲“精神病”,無異於向有抑鬱症患者“定刑”,精神病患者往往會出現幻覺、妄想,分不清現實和幻想,而抑鬱症患者的認知是清醒的,只是被負面情緒牢牢困住了。抑鬱症其實就是長期負面累積情緒的一種爆發,它不是病理性的,只要改變錯誤的思維方式,排解掉積累的負面情緒,抑鬱症自然就會痊癒了。

從佛家的思想來說,抑鬱症就是幫助患者去修行的,學習改變人生觀、價值觀,找回本我,依心而活。所以,不要把抑鬱症視爲是“妖魔鬼怪”,它其實是上天給我們的一個帶包裝的禮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