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晚上,我得知好友情緒波動很大,幾乎到了失控邊緣。下午她發了條微信,但還沒等我查看就撤回了。當時我正忙於工作,晚上回家後又要做飯,沒來得及詢問。直到九點多,她又發來微信,問我能不能語音聊聊。我猜她可能遇到不順心的事了。
接通語音後,她的語氣比我想象得還要沉重。她說剛剛在家裏哭過,心情非常糟糕。我趕緊問她發生了什麼。
她告訴我,家人生病,她在醫院陪牀十多天,之後又參加了單位的培訓。培訓剛結束一週,單位又安排她外出學習五天。回來後,她不僅要補上落下的工作,還要給新員工培訓,填表格、調課程,忙得不可開交。前幾天,她在給新員工上課時,發現一個員工在玩手機,就批評了幾句,聲音可能大了點,正好被路過的領導聽見。領導當場批評她“情緒管理不及格”,語氣嚴厲,毫不留情。
好友的火氣瞬間被點燃,和領導吵了起來。吵完後,她躲進衛生間大哭了一場。幾天過去,她心裏還是堵得慌,一想起來就覺得委屈。
情緒失控,因何而起?
經過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溝通,我發現,好友的情緒失控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壓力積累、特定情境和個人認知共同作用的結果。爲了幫助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也找到應對的辦法,我幫她進行了一番梳理。
◆多重壓力疊加
家人生病,她在醫院陪牀十多天,身心俱疲;剛結束陪牀,單位又安排她外出培訓和學習,還要處理積壓的工作任務;領導的批評更是讓她感到委屈和憤怒。
這些壓力疊加在一起,讓她幾乎喘不過氣來。
◆ 情緒觸發點
“情緒按鈕”理論認爲,某些特定的刺激或情境會觸發個體內心深處的強烈情緒反應,這些反應通常與童年經歷或未解決的心理創傷有關。
領導的批評與否定,是好友的一個情緒觸發點,這可能與她童年或成長經歷中的類似被指責或不被認可的情境有關。
此外,失控感也是她的情緒觸發點之一。面對繁重的工作和領導的責難,她感到無力掌控局面,負面情緒被進一步放大。
◆ 個人認知
好友的情緒失控也與她的個人認知密切相關。她把壓力看作一種無法承受的負擔,而不是可以應對的挑戰。這種認知會讓她在壓力面前感到無助和失控。
她把負面情緒看作自己的弱點,覺得自己不該有這些情緒,甚至爲此感到羞愧。她還對我說,跟領導吵架後躲進廁所哭的行爲,讓她覺得自己懦弱無能。這種認知會讓她在情緒爆發後感到更加自責和內疚。
雖然她選擇了和我傾訴,但內心深處,她仍然認爲“我應該自己扛”。這樣的認知,會使她在情緒不好時選擇壓抑而非表達,並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如何進行自我調整?
● 接納負面情緒
好友首先需要學會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
我告訴她,把負面情緒當敵人,或者假裝看不見它,並不能把它趕走。她可以試着接納那些不太愉快的情緒。比如,每天花幾分鐘,安靜地感受一下自己的心情,不管是生氣、難過還是緊張,都可以對自己說:“這些情緒沒什麼大不了的,它們只是我內心的一種聲音。”
她還可以準備一個小本子,隨手記下每天的情緒變化。比如,今天因爲領導的批評感到委屈,明天因爲工作堆成山感到焦慮。通過這種方式,她會慢慢發現,這些負面情緒並不可怕,而是內心中需要被看見、被接納的一部分。
● 識別“情緒按鈕”
好友出現情緒問題,是因爲某些特定的“情緒按鈕”被按下了,她需要找到這些按鈕。
她可以回想最近幾次情緒失控的場景,看看是什麼讓她瞬間火冒三丈或者崩潰——是領導的批評,還是面對繁重任務時的無力感?把這些高頻觸發點記錄下來,就能更清楚哪些情境或言語最容易讓她情緒波動。
接下來,她可以試着挖掘這些情緒背後的原因。比如,領導的批評是否讓她想起了小時候被父母指責的場景?那種無力感是否讓她覺得自己不夠強大?一旦識別了這些“情緒按鈕”,她就能提前做好準備。比如,在情緒即將失控時,先深呼吸幾次,或者暫時離開現場,給自己一個冷靜的空間。
我對好友說,識別“情緒按鈕”並學會控制情緒,是一個自我挑戰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會讓人不舒服,甚至痛苦,因爲她需要直面曾經逃避的情緒,去做一些以前不會做的事。但正是這些努力,才能慢慢改寫內心的記憶,讓那些負面的“情緒按鈕”逐漸失效。這個過程或許很長,但只要她願意直面內心的痛點,不逃避、不退縮,就能一步步消除這些“情緒按鈕”,最終找到長久的情緒平衡。
● 調整自我認知
好友可以試着換個角度,重新看看那些讓她不舒服的壓力和批評。
壓力是普遍存在的,不可能全然避免,壓力也不一定是來壓垮她的負擔,也可以是一次進步的機會。比如,當工作堆成山時,不要認爲這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工作是一點點做完的,她可以把它們拆成一個個小任務,今天完成一點,明天再完成一點,不用急着一下子全部搞定。
至於領導的批評,她可以這麼想:領導並不是在針對她這個人,而是希望她能夠在工作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給新員工做好示範,進而把工作做得更好。
每天睡前,她可以對自己說:“今天我已經盡力了,我不需要做到完美,這樣就夠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慢慢地,她會發現,換個角度看問題,不事事追求完美,反而能讓自己輕鬆不少。
● 尋求情感支持
我知道,好友並不是不願意尋求情感支持,而是她對自己的要求太高,
認爲“強大”意味着獨自扛下所有的不愉快,所以她很少會這麼做。
作爲朋友,我鼓勵她在需要時主動傾訴和求助。我對她說:“真正的強大不是獨自扛下所有,傾訴和求助也並不意味着軟弱。我知道你一直很堅強,但有時候說出來會讓自己輕鬆很多。就比如現在,把你的壓力、煩惱和委屈,全都說給我聽,我不僅不會批評你,還能給你支支招,這不是很好嗎?”
我和她約定,不管生活中有沒有不愉快,都要定期打個電話,或者一起喫頓飯,聊聊最近的事。我希望她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我願意傾聽和幫助她。
我還提醒她,如果覺得自己的情緒問題已經影響到生活,可以考慮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這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馬麗娜/山東青島青山路小學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心理與健康》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