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被焦慮強迫困擾的朋友總問我,試過喫藥,也堅持運動,可那些反覆出現的念頭還是像影子一樣跟着自己,到底該怎麼辦?其實,真正能幫你走出困境的,不是這些外在的方法,而是從根上改變看待症狀的思維方式。
就像前段時間來找我的學員小林,他被反覆檢查門鎖的習慣折磨了三年。一開始只是睡前多擰兩下門把手,後來發展到出門前要檢查七八遍,有時走到樓下還要折回去再看一眼。他試過喫醫生開的藥,也每天去公園跑步,可只要看到門鎖,那種“沒鎖好會被盜”的念頭就立刻冒出來,手腳都跟着發緊。
我問他,每次檢查的時候,心裏是不是特別確定“必須檢查到絕對安全才行”?他猛點頭說:“是啊,不查清楚根本沒法安心。”這就是很多人容易走進的誤區——總想着用各種辦法消除症狀,卻沒意識到,正是“必須消除它”的想法,讓症狀牢牢抓住了你。

以前有位學員,被腦海裏突然冒出來的“會不會傷害孫子”的念頭嚇破了膽。她把家裏的剪刀、水果刀全藏起來,甚至不敢單獨帶孫子。她告訴我,只要想到那些念頭,就覺得自己是個可怕的人。可你看,這些念頭明明和她真實的想法完全相反,她卻因爲太害怕這些念頭,反而被它們困住了。
其實,焦慮強迫就像春天的柳絮,你越想揮開它,它越往你鼻子裏鑽。我的一個督導老師曾說過,對付交流強迫的症狀,就像治水,堵不如疏。你非要和它較勁,它就偏要在你心裏興風作浪;可當你能鬆口氣,承認“它就是會出現”,反而能慢慢穩住陣腳。
《金剛經》裏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別讓心被外在的事物牽着走。放到焦慮強迫上,就是別讓那些念頭、情緒控制你的想法和行動。你可以試試這樣想:念頭來了就來了,它只是大腦偶爾的“小故障”,既不代表你不好,也決定不了你會做什麼。

一個走出來的學員跟我分享她的轉變。以前只要想到“會不會從樓上掉下去”,她就立刻抱緊欄杆不敢動,後來她試着對自己說:“就算這麼想,我也知道自己不會真跳下去。”剛開始特別難,心裏像有兩個聲音在打架,但慢慢的,她發現那些念頭出現時,自己沒那麼慌了,甚至能一邊想着這些,一邊繼續做家務。
這就是思維方式的力量。你不用逼着自己“必須好起來”,也不用責怪自己“爲什麼總這樣”,只需要慢慢學會:症狀來了,我可以帶着它該幹嘛幹嘛。就像感冒時照樣能喫飯睡覺,那些念頭出現時,你也能繼續過自己的日子。

想深入瞭解怎麼調整思維方式的朋友,推薦看看《情緒自救》和《戰勝強迫症》這兩本書。前一本里有很多日常能練的小方法,比如怎麼在唸頭冒出來時穩住呼吸;後一本里有不少真實案例,能讓你明白念頭、想法、感受都是無常的,你只要不管它,它自然就會消失。
“以前總覺得是自己意志力不夠,現在才明白,不是我不夠堅強,是以前的想法太鑽牛角尖了。”一位康復的學員如是說。其實,焦慮強迫的治癒,從來不是把症狀趕走,而是當它出現時,你不再糾纏它,它來它的,你做你的。

天總要下雨,月總有圓缺,那些反覆出現的念頭,本就是生活裏的一部分。你不用和它硬碰硬,也不用想方設法躲開它,只需要慢慢培養一種新的相處方式——允許它存在,但不被它帶着跑。當你真能做到這點,就會發現,那些曾經讓你坐立難安的症狀,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越來越弱,不再影響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