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年聯合發佈了我國第四本心理健康藍皮書,書中發佈了《2024年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學生心理健康報告》。該報告從學術視角關注和分析2024年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影響因素,並基於調查結果提出維護和促進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對策建議。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處在這一時期的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對其未來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相比城市青少年,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相對突出,主要表現在抑鬱風險更高、學業適應困難、心理創傷發生率高、行爲問題顯著以及積極心理品質有待提升等方面。
抑鬱風險反映存在抑鬱情緒的可能性,不等同於臨牀評估診斷的抑鬱症,也非患病率。
大規模留守兒童因家庭結構破碎與情感支持缺失陷入困境,農村學校面臨專業心理師資匱乏、課程體系薄弱的現實,疊加貧困、校園欺凌、低齡寄宿等壓力源,形成系統性風險,亟需社會廣泛關注與支持。開展欠發達地區農村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調查研究,對於分析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並提供促進建議具有重要意義。
在此背景下,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委託心理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與北京成英公益基金會對2024年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情況聯合開展調查。調查採集有效樣本13992份,對象涵蓋小學五年級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平均年齡14.6歲,其中男生佔50.2%,漢族佔75.7%,住校生佔65.4%。
一、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學生心理健康風險較高
抑鬱風險較高,需重點關注。報告指出,70.4%的農村學生無抑鬱風險;21.5%的農村學生有輕度抑鬱風險;8.1%的農村學生有抑鬱高風險。農村學生抑鬱風險檢出率高於以往我國青少年抑鬱風險檢出率。
手機沉迷現象嚴重,初中階段尤爲突出。報告指出,46.1%的學生傾向於不能忍受沒有手機,43.8%的學生傾向於即使未使用手機也會一直想着它。不同性別不同年級農村學生的手機沉迷傾向存在差異,初二女生表現出更強烈的手機沉迷傾向。

學習成績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根據學生的自我報告,39.3%的農村學生成績處於60-70分區間,15.8%日常成績不及格。60-70多分的成績,實際上意味着存在一定的學習問題,有相當部分的所學內容沒有掌握;日常成績不及格的學生則意味着嚴重的學習問題。抑鬱風險與學習成績之間存在關聯。隨着分數的降低,抑鬱風險檢出率升高。
二、家庭支持薄弱增加農村學生心理健康風險
父母婚姻關係。報告指出,父母離異的學生抑鬱高風險率(10.0%)高於父母結婚家庭(7.5%)。父母關係越差的學生抑鬱風險越高,父母關係非常和睦的學生抑鬱風險檢出率最低,父母關係很不和睦的學生的抑鬱風險學生檢出率最高。
親子溝通是父母提供有效支持的重要基礎。報告指出,當學生認爲父母不瞭解自己遇到的困難時,抑鬱風險較高,其抑鬱高風險檢出率爲認爲父母瞭解自己遇到的困難的學生這一組的7倍。

空間距離。父母長期外出、學生住校都會增加心理健康風險。父母均外出的學生抑鬱高風險率最高。

三、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不足,干預力度有限
心理健康師資短缺,資源分佈不均。報告指出,79.7%的農村學校配備心理教師,但多爲兼職,僅有少數學校有專職心理教師。83.1%的學校設有心理諮詢室,但部分學校與辦公區共用。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報告指出,89.8%的學校開展心理課,農村學生最喜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教師組織開展的心理類活動,而不是純粹的講授課程。

四、對策建議
第一,全面提升農村教師心理健康素養。
第二,建設農村學校心理健康工作隊伍。
第三,強化家庭支持,促進家庭功能。
第四,藉助新技術推動優質資源援助農村地區。
第五,加強心理課的活動設計與推廣。
(中國網心理中國 網址:http://psy.china.com.cn/ 作者: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方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