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董明珠“海歸間諜論”有必要嗎?董明珠一句話刺痛誰?

由 科技生活快汛 發佈於 科技

'25-04-25

#春日生活打卡季#

近日,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股東大會上一句“絕不用海歸派,海歸派裏有間諜”的言論,將原本關於企業人才戰略的討論,推向了社會價值觀的爭議漩渦。有媒體發文稱,董明珠“海歸間諜論”錯誤且危險。批評其言論涉嫌歧視、背離常識,甚至可能加劇社會對海歸羣體的偏見,但支持者認爲這是企業規避風險的務實選擇。


而在爭議的層層發酵中,一個被忽視的視角逐漸浮現:當輿論場急於站隊時,部分媒體對言論的標籤化加工與對立情緒的刻意渲染,是否也在無形中扭曲了這場討論的初衷?

董明珠的發言本是企業內部對人才策略的闡述,核心邏輯在於“無法鑑別風險則主動規避”。有網友直言,企業用人本質是成本與收益的權衡,不用未必是歧視,只是承擔不起試錯成本。

但這一邏輯在傳播中迅速被簡化爲“海歸=間諜”的粗暴標籤,部分自媒體甚至將話題引向“愛國與否”的極端對立。這種將複雜管理決策簡化爲意識形態站隊的敘事,既模糊了企業安全與人才公平的實質矛盾,也讓理性探討的空間愈發逼仄。

新京報等媒體強調“警惕羣體污名化”,但個別機構爲博眼球,刻意將董明珠過往“拒絕高薪挖人”“堅持自主培養”等言論拼貼成“反國際化”人設。這種選擇性呈現雖帶來流量狂歡,卻讓公衆注意力偏離了真正關鍵的問題:中國企業如何在全球化競爭中構建既開放又安全的人才體系?當“非黑即白”的框架主導輿論場,企業正常的策略調整極易被異化爲價值觀批判的標靶。

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下,企業面臨諸多風險,尤其是涉及核心技術領域。海歸羣體中確實存在個別被境外勢力策反,從而泄露國內企業或機構機密的案例。對於企業而言,在無法精準鑑別誰是間諜的情況下,採取保守策略,選擇從國內高校培養人才,不失爲一種自我保護手段,這是企業的自主選擇權。

例如,曾有留學生在攻讀學位期間,被某國情報人員以簽證官身份接近並策反,歸國後在我國負責核心涉密工程時,向境外間諜情報機關提供了 14 項不同等級的祕密情報。這類案例讓企業不得不提高警惕。

有網友稱,董總說“海歸裏邊有間諜”,沒有說所有的海歸都是間諜,她的表達是客觀公正的。而格力不用海歸,只不過是因爲企業無法鑑別,而採取的一種止損手段而已。 爲什麼被錯誤解讀?是理解不夠?還是別有用心推波助瀾?

有人認爲,董明珠的話沒有毛病,她在企業內部言論顯然被社會放大了。然而,有些媒體過度解讀炒作董明珠“海歸間諜論”,又是何用心呢?


這場風波的弔詭之處在於,它同時戳中了社會多個敏感神經。對支持者而言,董明珠的強硬姿態契合了“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集體共鳴;對反對者來說,言論中的排外色彩觸動了全球化受益者的身份焦慮。

而媒體對流量的追逐,進一步將這種分裂情緒推向高潮。某短視頻平臺數據顯示,帶“董明珠 間諜”標籤的內容播放量是“格力技術專利”的8倍,算法推薦無形中構築起信息繭房,讓不同立場羣體在各自迴音壁中不斷自我強化。

解開這個死結,或許需要回歸問題的本質。企業當然有權根據風控能力選擇用人策略,但公衆人物在公開場合的表述應避免以偏概全的羣體定性;媒體監督不應止於道德批判,更需追問:當海歸人才佔比已達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的18%時,我們是否建立了與之匹配的安全審查體系?

風浪終會平息,但留下的思考不應止步。當一家企業的用人策略演變成全民價值觀論戰時,或許該警惕:那些被流量放大的極端對立,是否正在讓社會失去就事論事的能力?畢竟,在“支持”與“反對”的聲浪之外,更重要的或許是建立一套讓本土與海歸人才都能安心創新的制度——而這,需要的是建設性的討論,而非撕裂性的喧囂。

某些媒體,無論是爲了提升自身影響力,還是爲了謀求更多的關注與利益,對這一事件予以過度解讀與渲染,進而加劇公衆之間的對立情緒,實乃不必要之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