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一頁,我突然淚流滿面

由 月影說職場 發佈於 職場

'25-07-31

深夜十一點,合上第九冊《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一頁,我盯着封底硃紅色的"完"字發了很久的呆。
書架上,從朱元璋到崇禎帝的九本書整齊排列,284年的王朝興衰,此刻安靜地躺在我的掌心。

朋友問我:"這套書講了什麼?"
我想了想:"講的不是歷史,是人生。"

1.苦難:從來不是財富,而是必修課

洪武三十一年,71歲的朱元璋在生命最後時刻,殺光了所有太醫。
這個曾經要過飯的皇帝,一生都在恐懼失去。
當他躺在龍牀上時,會不會想起那個在破廟裏瑟瑟發抖的小和尚?

當年明月寫道:
"沒有人生來就該受苦,但苦難總會找到你。區別在於,有人被壓垮,有人把苦難寫進史書。"

2.無常:歷史最喜歡開的玩笑

正德皇帝在豹房嬉戲時,絕不會想到自己會31歲暴斃;
嚴嵩權傾朝野時,也不會預料到晚年要靠着墳地乞食。

翻到嘉靖朝的某一頁,我突然明白:
人生最大的諷刺,就是得意時以爲能永遠得意,失意時以爲會永遠失意。

3.興衰:所有輝煌終成瓦礫

紫禁城的金鑾殿上,崇禎皇帝最後一次上朝。
他看着空蕩蕩的大殿,突然問太監:"他們都去哪了?"
這個場景讓我想起書裏最扎心的一句話:
"所謂氣數已盡,就是連逃跑都顯得多餘。"

4.釋懷:讀史的人最奢侈的收穫

張居正改革失敗時,海瑞罷官歸鄉時,戚繼光被彈劾時...
他們可曾知道,四百多年後會有個普通人,在深夜爲他們流淚?

當年明月在後記裏說:
"歷史就是一場又一場的悲劇,但讀史的人,卻因此學會了慈悲。"


合上書的那一刻

我終於懂了爲什麼這套書能賣三千萬冊——
它不是在講明朝,是在告訴我們:
那些讓你夜不能寐的事,放在歷史長河裏,不過一粒塵埃。

點個贊吧,願每個被現實刺痛的人,都能在歷史中找到解藥。

#打工人逆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