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刷朋友圈的時候,看到一些“打工人”的發言,瞬間覺得“啊?你怎麼會發這個?”
說句不好聽的,很多人不是敗在能力上,而是敗在不自知的低格局表達上。
朋友圈這種東西,說白了,是你在職場的“隱性簡歷”。尤其在中國職場,別以爲領導、同事不看你朋友圈,他們不評論、不點贊,不代表他們沒 screenshot 你。
今天就來拆一下:越有格局的人,越不會在朋友圈說的那些話,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01 | “又被客戶氣瘋了,不想幹了。”
表面上看是發泄,實際上在告訴大家:
你情緒不穩定,扛壓能力弱,遇到點事就想逃。
我之前公司有個實習生,工作羣裏安安靜靜,一到朋友圈就開始“開麥”:
“客戶又改需求,我心態崩了。”
“打工真的太難了,想回家繼承家產。”
後來項目結束,實習轉正名單裏沒有她。
HR私下說了一句:“她不太穩。”
穩定,是中國職場判斷一個人靠不靠譜的底層邏輯。 你可以辛苦、可以累,但你不能一發朋友圈就炸毛。
02 | “祝自己生日快樂,希望明年別再這麼苦逼。”
這類“半祝福半吐槽”型發言,真的很多人愛發,但說實話——很掉價。
你的親密朋友會理解你在傾訴,但職場人看到的是:
你對現狀不滿、缺乏掌控感、缺少向上推進的信心。
真正有格局的人,哪怕日子難,也只會寫一句:
“感謝這一年的經歷,繼續出發。”
一句話裏藏的是韌性、是成長、是“我不需要別人同情我”的氣場。
職場是個大舞臺,但朋友圈是你隨身攜帶的名片。別把負面情緒當成個性,也別用可憐包裝無能。
03 | “今天加班到凌晨,真是公司最底層的打工機器。”
這種話,看起來像“勤奮認證”,實則是自我矮化 + 情緒內耗。
中國職場有個殘酷現象:你自己定義的標籤,別人會直接採信。
你一直說自己“底層”“工具人”,對不起,別人就默認你就這定位。你想升職?難。你想跳槽?人家看你朋友圈都猶豫。
我見過很多能力不錯的女孩,就是因爲朋友圈太“自嘲”,最後影響了她們在團隊裏的形象和上升路徑。
記住一句話:人設是你自己給的,越有格局的人,越懂得經營自己。
04 | “某某真噁心,我就不點名了,但有些人真的很讓人反胃。”
這種“職場暗戳戳罵人型發言”,是最該戒掉的表達方式。
不點名,就是想讓大家猜;模棱兩可,就是情緒失控。
你以爲自己在宣泄情緒, 別人看到的卻是——你處事不成熟、情緒不穩定、未來不可控。
我以前帶過一個執行力很強的女生,能力沒得挑,但她最大的問題是朋友圈一有衝突就發火。結果是:領導不敢升她、客戶不敢找她,最後她自己也卡在原地上不去。
一個在朋友圈裏控制不了情緒的人,職場上也控制不了局面。
那,有格局的職場人,都在發什麼?
說白了,格局不是裝出來的,是藏得住脾氣、看得清局勢、表達得體。
你可以發感悟,但別發牢騷;你可以記錄工作,但別內涵他人。
你可以有情緒,但要有方式去消化,而不是拉朋友圈陪你哭。
朋友圈不是情緒的垃圾桶,是你的個人品牌展廳。尤其是你越往上走,別人看你的方式就越“全景”。
情緒控制不好,是個人問題;但控制不好情緒表達,就是職場問題。想要走得遠,朋友圈,先管住嘴。
如果你覺得這篇說到你心坎了,歡迎收藏、轉發給那個“朋友圈發瘋小能手”—— 不是罵他,是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