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消息在國際輿論場中激起了不小的波瀾——印度威脅要退出金磚國家組織。然而,對於這樣的威脅,我們不妨淡然處之,甚至可以說一句:求之不得,走好不送!

印度對金磚機制的不滿並非一朝一夕。早在2023年南非金磚峯會前夕,印度就明確反對制定共同貨幣計劃,堅持優先強化盧比的地位,成爲金磚國家推進本幣結算與金融自主的重要阻力。
從經濟層面來看,儘管印度經濟近年來有所發展,2024年GDP總量達到3.85萬億美元,在金磚國家中的比重快速提升至12.8%,但與中國18.94萬億美元的總量相比,差距巨大。這種經濟實力的懸殊使得印度在金磚內部始終面臨“第二把手”的身份困境,從而產生了深深的戰略焦慮。

地緣政治因素更是加劇了印度的不安。在印巴關係持續緊張的背景下,印度對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密切關係尤爲敏感。今年5月,印度國防部智庫聯合作戰研究中心發佈報告,指控中國在印巴邊境衝突中向巴基斯坦提供衛星情報支持和防空系統部署,儘管缺乏確鑿證據,但這一指控卻點燃了印度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
印度學者甚至提出效仿退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先例,試圖另起爐竈以擺脫所謂“矮中國一頭”的困境。這種將國內政治情緒與國際合作機制掛鉤的做法,實在是缺乏大國應有的擔當和格局。

此外,金磚機制的擴容進程也給印度帶來了新的競爭壓力。2024年金磚國家進行了兩次擴員,沙特、阿聯酋、埃及等五個新成員國的加入使金磚國家數量增至十個。新成員國的加入改變了金磚國家的力量對比,特別是沙特作爲中東重要產油國和伊斯蘭世界的領導力量,其加入可能在能源合作、反恐等議題上與印度形成競爭,這進一步加劇了印度的不滿。
在多邊舞臺上,印度的表現也着實讓人難以恭維。在上海合作組織中,印度已是一年內第三次在上合平臺“掀桌”:2024年反對“一帶一路”文件,2025年6月拒絕參與譴責以色列聲明,此次又拒籤防長會公報,憑藉一己之力讓“9 : 1”的投票僵局成了組織常態。

在金磚框架內,印度同樣把“拆臺”玩成了行爲藝術。2023年峯會它阻撓共同貨幣計劃;2024年喀山會議拒絕提升本幣結算比例;今年5月外長會,當各國推進去美元化時,印度第七次一票否決聯合反美元結算體系提案。更爲滑稽的是,印度是金磚新開發銀行的頭號受益者,累計拿走350億美元低息貸款,比最大出資方中國還多,卻做出“喫完飯砸鍋”的行爲。
金磚國家組織是新興經濟體合作共贏的重要平臺,其宗旨是成員國之間平等合作、共同發展。而印度卻因爲無法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就揚言要退出,這種任性的做法實在是有失風度。如果印度真的選擇退出,對金磚國家組織來說,或許並非壞事。少了一個處處拆臺、製造麻煩的成員,組織可以更加高效地推進各項合作議程,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

總之,對於印度威脅退羣的言論,我們不必過多在意,如果印度執意要走,那就讓它走吧,我們求之不得,自會送上一句:走好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