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連大暑,熱得無處躲。”正值盛夏,轉眼已至小暑節氣。7月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從這天起,天地間暑氣漸盛,溼熱交織,晝長夜短,正應了那句古語:“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此時的天氣,往往伴隨悶熱、高溫、暴曬與頻繁雷陣雨,人體出汗多、消耗大,容易疲憊、上火、胃口差。正因此,小暑前後如何喫得巧、喫得清爽、喫得滋養,成了養生的關鍵。今天就給大家推薦5樣“小暑消暑菜”,不僅能清熱解暑、補充因流汗流失的營養,還能讓你精神充沛、元氣滿滿地度過酷夏。
1、苦瓜
小暑一到,暑溼內鬱,易煩躁、口渴、上火。“夏苦勝冬補”,此時喫點苦,正好養心清熱。苦瓜富含苦味素和維生素C,有助降火祛溼、增強食慾。

推薦菜譜:苦瓜炒雞蛋
食材準備:苦瓜 1 根、雞蛋 3 個、鹽適量、食用油適量、蒜末少許。
1、苦瓜洗淨對半切開,用勺子挖去瓜瓤,斜切成薄片。將切好的苦瓜放入碗中,加入 1 勺鹽抓勻,醃製 10 分鐘殺出水分,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瀝乾備用。
2、雞蛋打入碗中,加少許鹽,用筷子充分攪散。
3、鍋中倒油,油熱後倒入雞蛋液,待其底部凝固後用鏟子輕輕翻炒,炒至雞蛋成型盛出。
4、鍋中再倒少許油,放入蒜末爆香,接着倒入苦瓜片大火翻炒 2 - 3 分鐘,炒至苦瓜微微變軟。
5、倒入炒好的雞蛋,繼續翻炒均勻,根據個人口味再適量添加一些鹽調味,翻炒幾下即可出鍋。
二、蓮藕
《本草綱目》記載:“藕,主補中養神,益氣力。”小暑時節溼氣重,很多人容易食慾不振、腹脹乏力。藕富含膳食纖維、鉀、維C等,能幫助消食通便、清熱養胃,是夏天不可或缺的“祛溼菜”。

推薦菜譜:涼拌蓮藕
食材準備:蓮藕 1 節、生抽 2 勺、香醋 2 勺、蠔油 1 勺、白糖半勺、鹽適量、香油 1 勺、食用油適量。
1、蓮藕去皮洗淨,切成薄片,放入清水中浸泡,防止氧化變黑。
2、鍋中燒開水,放入蓮藕片焯水 2 - 3 分鐘,至蓮藕片斷生後撈出,迅速放入涼開水中過涼,這樣能讓蓮藕更加脆爽,撈出瀝乾水分備用。
3、接着在碗中加入香醋、蠔油、白糖、鹽、香油,攪拌均勻調成料汁。
4、將蓮藕片放入大碗中,倒入調好的料汁,加入香菜段,攪拌均勻即可享用。
三、黃鱔
小暑正值黃鱔最肥美時節,民間有“夏喫鱔魚賽人蔘”的說法。它富含優質蛋白、鐵元素和維生素A,尤其適合體虛乏力、出汗多的人食用。

推薦菜譜:青椒炒黃鱔
食材準備:黃鱔 300 克、青椒 2 個、紅椒 1 個、大蒜 3 瓣、生薑 1 塊、料酒 1 勺、生抽 2 勺、老抽半勺、鹽適量、食用油適量。
1、黃鱔請商家處理乾淨,切成小段,放入碗中,加入 1 勺料酒、1 勺生抽抓勻醃製 10 分鐘去腥入味。
2、青椒、紅椒洗淨切塊,大蒜切末,生薑切絲。
3、鍋中倒油,油熱後放入薑絲、蒜末爆香,倒入醃製好的黃鱔段大火翻炒至變色。
4、加入生抽、老抽繼續翻炒均勻,讓黃鱔上色。
5、倒入青椒和紅椒塊,翻炒至青椒、紅椒斷生,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鹽調味,翻炒均勻即可出鍋。
四、 西瓜
天熱喫瓜”,是中國人夏季的傳統。西瓜性寒、味甘,是天然的解暑生津食物。不過喫西瓜也有講究,尤其在炎熱潮溼的夏天,保存不當容易變質,反而危害健康。

什麼樣的西瓜不能喫?
1、切開後放置時間過久:尤其是在室溫下暴露超過2小時的西瓜,容易滋生細菌。
2、喫起來有酒味或酸味:說明瓜已經發酵腐敗,即使表面看起來還可以,也不能食用。
3、顏色異常、變黏或發泡:這屬於典型的“細菌污染瓜”,務必別再食用。

有些人爲了省錢,看到西瓜只壞了一點,削掉後繼續喫,殊不知細菌和毒素早已滲透到瓜瓤深處。夏天食源性腹瀉高發,一點疏忽可能讓你腹瀉發燒、脫水甚至進醫院,該扔就扔,不要心疼!
五、豆類雜糧
綠豆、赤小豆、薏米、蓮子、芡實等,是小暑時節最經典的“祛溼五寶”。它們可熬粥、煲湯,也可打成豆漿飲用,既補營養又利水除溼,是南方溼熱地區常備的消暑食材。

綠豆銀耳小米粥
食材準備:綠豆 50 克、銀耳 1 朵、小米 50 克、冰糖適量。
1、綠豆提前用清水浸泡 2 - 3 小時,方便煮爛。銀耳用溫水泡發,泡發後去掉根部,撕成小朵。小米淘洗乾淨備用。
2、將泡好的綠豆、銀耳、小米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慢煮。
3、煮至綠豆、小米軟爛,銀耳出膠,期間適時攪拌,防止粘鍋。
4、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冰糖,攪拌至冰糖完全融化,繼續煮 2 - 3 分鐘即可關火,盛出享用。

《黃帝內經》中提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小暑節氣正是調養陽氣、避免暑溼侵體的關鍵期。飲食上應以清淡、營養、易消化爲主,避免油膩煎炸,適當增加水分、電解質和維生素的攝入。
此外,還要保持情緒平和,早睡早起,適量午休。白天再熱,也別貪涼飲冷,以免損傷脾胃。小暑雖不是最熱,但卻是伏天的前奏。把握這個節點,從一碗飯一口湯開始,養好身體,才能安然度夏。#夏日生活打卡季#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每日更新社會新聞,分享市井生活和美食,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