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景再現
高考終於結束了,小甘和小塗相約一起去畢業旅行。
爲了節約成本,兩人選擇了一家青年旅社作爲居住地。入住後兩人發現,同屋居住的還有另外兩名男生,年齡都比他們大一些,看上去二十來歲的樣子,不太愛說話。
兩人沒太在意,開開心心地玩兒了一週纔回家。回家後沒幾天,他們接到青旅店主的電話,說當時和他們同住的兩人艾滋病病毒檢測結果是陽性!小甘和小塗一下就慌了神,心想,這可怎麼辦,我們該不會年紀輕輕就感染艾滋病病毒了吧⋯⋯
01
科學認知
艾滋病(AIDS,全稱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引起的慢性的具有致命危害的疾病。HIV攻擊並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特別是攻擊被稱爲CD4細胞的白細胞,使人體難以抵抗感染和某些癌症。當HIV感染進展到免疫系統嚴重受損的階段,即CD4細胞數量降到一個非常低的水平,人體變得極易感染其他疾病或發生惡性腫瘤時,就發展爲艾滋病。
切斷艾滋病病毒的傳播途徑,是控制艾滋病病毒傳播的關鍵。

02
HIV主要傳播途徑
性接觸。通過不安全的性行爲(包括陰道性交、肛交和口交)傳播。未使用安全套的性行爲會大大增加感染風險。
血液傳播。通過共用注射器或針具、輸入受感染的血液或血液製品也可傳播HIV。
母嬰傳播。感染HIV的母親可以在懷孕、分娩或哺乳期間將病毒傳給嬰兒。
其他途徑。包括器官移植、使用受污染的醫療器械等。
03
HIV感染和艾滋病的症狀
急性HIV感染期。在初次感染後的 2~4周內,部分人可能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如發燒、喉嚨痛、皮疹、淋巴結腫大等。這被稱爲急性 HIV感染或初期感染。
無症狀期。急性感染後,病毒進入一個長期的潛伏期,其間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但病毒會在體內持續複製並逐漸破壞免疫系統。這一階段可以持續數年。
艾滋病期。當CD4細胞數量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免疫系統嚴重受損,患者會出現嚴重的機會性感染和某些癌症,表現出嚴重的臨牀症狀。
如果有了高危接觸後,懷疑自己可能感染了HIV,千萬不要逃避現實或心存僥倖,應該採取以下步驟:
儘快進行HIV檢測。大多數正規醫院都能進行HIV檢測,還有專門的醫生來指導後期的治療。但不是高危接觸之後立刻就能檢測出是否有HIV感染的,這就是病毒在體內的檢測窗口期。不同類型的檢測方法有不同的窗口期。抗體檢測通常在感染後3~12周內可以檢測到抗體;抗原 /抗體組合檢測通常在感染後2~6周可以檢測到病毒抗原和抗體;核酸檢測可以在感染後10~33天檢測到病毒,但成本較高。
如果檢測結果爲陽性,就要按醫生的指導進行可能的傳染鏈追溯,上報,並同時進行治療。
04
常見誤解
1. 只要靠近艾滋病患者就會造成艾滋病病毒的感染?
不!
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擁抱、交談、共同用餐、共用浴室等日常接觸都不會感染艾滋病病毒。所以不要以此爲藉口歧視艾滋病患者。另外,被蚊蟲叮咬也不會感染艾滋病病毒。

2. 感染艾滋病病毒是我的隱私,醫院沒資格上報?
不!
保密原則是艾滋病自願諮詢檢測時工作人員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未經當事人同意,不得將其姓名、檢測結果和個人、家庭、工作、治療、求助、轉介等情況透露給他人。
但需要注意的是,當檢測結果爲陽性時,須提供本人的真實姓名及身份證號,以供病情上報。另外,若性伴侶中一方檢測結果爲陽性,建議主動告知另一方。
3.艾滋病是絕症,只能等死嗎?
不!
隨着醫學的進步,得了艾滋病(AIDS)並不意味着一定會死亡。及時、正規的治療,可以讓HIV感染者過上相對正常且基本不影響正常壽命的生活。但前提一定是要第一時間到正規醫療機構尋求幫助。
場景續寫
兩人趕緊和父母說了這件事,在父母的陪同下去了最近的醫院進行艾滋病自願諮詢檢測。看到結果都是陰性後,兩人才稍微鬆了口氣。可他倆還是不太放心,又去諮詢了醫生。
醫生詳細詢問了他們與兩人是否有體液、血液上的交換,隨後安慰他們道:“你們別害怕,艾滋病病毒的傳播途徑只有血液傳播、性接觸傳播和母嬰傳播3種。
拋開母嬰傳播不提,你們之間沒有血液交換,又沒有發生性行爲,完全沒有傳播途徑,肯定不會感染的,放心!”
兩人這才踏實下來。仔細想想,自己可能就是太緊張了,明明之前老師還講過,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擁抱、交談、共同用餐、共用浴室等日常接觸都不會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怎麼給忘了呢!
關於艾滋病這件事
01
我可以對自己說
“艾滋病不是絕症,早發現早治療,醫生會有辦法幫助我的!”
“不發生性行爲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02
我可以對同學說
“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擁抱、交談、共同用餐、共用浴室等日常接觸都不會感染艾滋病病毒,沒必要太緊張!”
“我們要知艾懂艾不恐艾,更不能歧視艾滋病患者。”
“要是懷疑自己‘中招’了,要儘快去醫院做檢查,告訴你的父母。這是關係到你生命安全的事,千萬不要諱疾忌醫!”
03
我可以這樣做
瞭解艾滋病相關知識。
有感染風險時,主動去做艾滋病諮詢檢測。
向伴侶坦白自己的檢查結果。
牢記艾滋病病毒的傳播途徑,避免感染。
感染艾滋病病毒後及時就醫,積極接受治療。
04
我一定不要這樣做
與人發生性行爲,特別是無保護的性行爲。
在有感染風險的情況下還不去檢測,甚至試圖傳播病毒。
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拒絕與他們共處一室。
隱瞞病情,甚至試圖傳播病毒,報復社會。
來源:中國人口與健康出版社
艾滋病,爲何越來越多?
在當今社會,艾滋病已經成爲一個備受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數據顯示,近年來艾滋病的感染人數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發佈的報告,截至2023年底,全球約有3900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在中國,艾滋病的形勢也不容樂觀,新報告的感染者數量也在逐年增加。那麼,艾滋病爲什麼會越來越多呢?
一、社會認知不足
很多人對艾滋病的傳播途徑、預防方法等知識瞭解不夠。一些人錯誤地認爲,只要不進行高危性行爲就不會感染艾滋病,從而忽視了其他可能的傳播途徑,比如共用注射器等。在一些偏遠地區,由於教育水平相對較低,人們對艾滋病的認知更是匱乏。曾經就有報道,在某農村地區,因爲村民對艾滋病知識的缺乏,導致一些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共用注射器,最終造成了艾滋病的傳播。這種認知上的不足,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必要的防範意識,從而增加了感染的風險。
二、高危行爲增加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高危行爲也有所增加。比如,不安全性行爲的發生率在上升。部分人羣在性行爲中不使用安全套,這大大增加了艾滋病病毒傳播的可能性。另外,吸毒人羣共用注射器的現象也屢禁不止。吸毒不僅損害身體健康,還會因爲共用注射器而增加感染艾滋病的幾率。有研究表明,吸毒人羣中艾滋病的感染率遠遠高於普通人羣。
三、檢測意識淡薄
很多人害怕被檢測出感染艾滋病,所以不願意主動去進行檢測。這就導致很多感染者在早期沒有被發現,從而繼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傳播病毒。專家建議,有過高危行爲的人羣應該定期進行艾滋病檢測,以便早發現、早治療。然而,現實中很多人因爲各種顧慮而錯過了最佳的檢測時機。
四、人口流動頻繁
現代社會人口流動非常頻繁,這也爲艾滋病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人們在不同的地區之間流動,增加了與感染者接觸的機會。而且,在人口流動過程中,一些人可能會因爲生活環境的改變而放鬆對艾滋病的防範。比如,一些外出打工的人員,在陌生的環境中可能會發生不安全性行爲,從而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感染人數增多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想有效控制艾滋病的傳播,我們需要加強艾滋病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人們的認知水平;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高危行爲的發生;鼓勵人們主動進行檢測,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同時,加強對人口流動的管理和監測。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纔能有效遏制艾滋病的蔓延,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健康、美好。
希望大家都能重視艾滋病問題,從自身做起,積極預防艾滋病,爲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負責。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同抗擊艾滋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