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即將在24小時後生效,而中國正以堅定的姿態和充足的底氣,準備迎接這場挑戰,奉陪到底。

特朗普上臺後,秉持着“美國優先”的理念,揮舞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棒,拿中美貿易逆差大做文章,聲稱美國在中美貿易中喫了大虧,還誣陷中國存在侵犯知識產權、強迫技術轉移等問題。
隨後他立刻卸下僞裝l露出真面目,在2018年悍然發動中美貿易戰,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大量商品加徵關稅,自那以後中美貿易局勢急轉直下。

貿易戰伊始,美國便對中國的鋼鐵、鋁等基礎原材料產品加徵關稅,隨後範圍不斷擴大,從機械、電子到服裝、玩具等各類商品,都被納入加稅清單。這直接導致中國大量出口企業訂單銳減,許多企業面臨生存危機。
廣東一家做電子產品代工的企業,原本訂單排得滿滿當當,美國加徵關稅後,美國客戶紛紛要求降價或者減少訂單量,企業利潤大幅下滑,甚至一度考慮裁員減產。

中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迅速宣佈,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以回應美國的無理行徑,此後又對美國的大豆、汽車、飛機等商品加徵關稅,每一招都打在了美國的痛點上。
不過,中國深知持續的貿易戰不會有贏家,在這種情況下,中美開啓首輪經貿高層會談,地點選在了瑞士日內瓦。中國談判團隊帶着誠意與堅定,走進談判會場。

在談判桌上,中國明確表態,願意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解決貿易分歧,但涉及核心利益,絕不妥協。經過多輪艱難談判,雙方終於達成《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
美方取消91%的加徵關稅,中方也相應取消91%的反制關稅;美方暫停實施24%的“對等關稅”,中方同樣暫停實施24%的反制關稅。這一成果來之不易,給持續緊張的中美企業稍稍鬆了口氣。
然而,特朗普似乎並不甘心就此罷手。首輪的談判成果還未鞏固,他又開始蠢蠢欲動,試圖重新挑起貿易爭端。

第二輪談判在英國倫敦舉行時,特朗普還在談判中對中國提出諸多不合理要求: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卻不放寬對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限制。
在談判外特朗普更是囂張跋扈不斷對中國放狠話。中方代表據理力爭,堅決捍衛中國的利益與尊嚴。最後雖然第二輪談判最終達成了原則性協議框架,但雙方在不少關鍵問題上依舊存在分歧,貿易關係的不確定性依然高懸。
時間來到今年7月28 日,中美雙方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第三輪經貿會談。特朗普的“打手”貝森特又出新招,將能源領域納入談判議題,甚至威脅中國若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將面臨更高關稅。

中方強硬回應:明確表示能源合作是基於自身利益的自主選擇,任何外部脅迫都無法動搖。經過艱難談判,雙方達成共識,此前暫停的美方24%對等關稅以及中方相應反制措施繼續展期,原定於8月12日的到期日,延後至11月11日。
到現在,美國對等關稅24小時後生效,看似是美國的又一次強硬施壓,但中國早已不是任人拿捏的對象。

如今的中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完備的工業體系、龐大的國內市場,這爲中國經濟提供了韌性和迴旋餘地。
中國的工業體系涵蓋了幾乎所有工業門類,製造業實力雄厚,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雖然可能在短期內對中國的出口造成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難以對中國經濟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在國內,中國持續推進擴大內需政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國內市場的不斷壯大,爲中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許多原本依賴出口的企業,開始積極開拓國內市場,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等新興渠道,將產品銷售給國內消費者,實現了“出口轉內銷”的轉型。

在國際上,中國積極尋求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推動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加強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與衆多國家建立了緊密的貿易聯繫,拓展了海外市場,降低了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同時,中國也在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實施,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的經濟合作。

在與歐盟的合作方面,中國也在不斷努力,推動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進程,爲雙方的經貿合作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中國還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起訴美國的“對等關稅”做法,要求美國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停止其單邊霸凌行爲。中國也在不斷完善國內的貿易法律法規,爲應對貿易摩擦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之前,中國在面對美國“對等關稅”的挑戰時,展現出了堅定的立場、強大的反制能力和冷靜的態度。24小時之後,中國依然有信心、有能力應對美國的貿易摩擦,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無論美國如何挑釁,中國都將奉陪到最後一刻,爲構建公平、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秩序而努力奮鬥。
在這場貿易博弈中,中國必將取得最終的勝利,因爲中國代表的是正義和公平,是全球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