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再次爆發戰爭,中國還會出現抗日時那麼多的漢奸嗎?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07-31

1930年代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飽受外敵侵略,社會動盪,部分人因種種原因投靠日本,成爲漢奸,背叛國家,給抗日事業帶來沉重打擊。汪兆銘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生平與抉擇,折射出那個時代複雜的背景。若再次爆發戰爭,類似現象是否會重現?通過分析汪兆銘的經歷、歷史背景與今日中國的發展,可以窺見答案。

汪兆銘,1883年5月4日出生於廣東番禺一個客家家庭,家境清貧,父親汪琡爲縣衙書吏,母親操持家務。他自幼聰穎,熟讀經書,1903年考取官費留學日本,進入法政大學深造。在東京,他接觸到革命思潮,1905年經胡毅生介紹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投身推翻清廷的鬥爭。他常在留學生集會上發表演說,聲音洪亮,手勢堅定,臺下聽衆掌聲雷動。1906年,他回國創辦報紙,宣傳革命思想,字裏行間充滿對清廷腐敗的批判。

1910年3月,汪兆銘與黃復生等人密謀在北京刺殺攝政王載灃。他們在深夜的衚衕中商議,點着油燈,桌上攤開地圖,手指在紙上劃過計劃路線。行動失敗,他被捕,關進北京的監獄。牢房陰冷,牆角長滿青苔,他手銬叮噹作響,寫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詩句。辛亥革命爆發後,他於1911年10月獲釋,出獄時人羣簇擁,歡呼聲響徹街道。他身着長衫,步伐堅定,迎接新的革命浪潮。

革命成功後,汪兆銘擔任廣東都督府祕書,1912年赴法國留學,研讀政治與法律。1917年回國,他活躍於國民黨內,1924年陪同孫中山北上,在北京醫院病房中記錄孫中山遺囑,紙頁翻動,筆尖沙沙作響。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他成爲國民黨左派領袖,在廣州的國民政府成立儀式上,他站在高臺上,身後紅旗飄揚,宣佈就任主席。1927年,他與蔣介石合作清共,隨後因政見不合分道揚鑣。1930年,他聯合閻錫山、馮玉祥反蔣,失敗後流亡海外,行蹤飄忽。

1932年,汪兆銘回國,任行政院長,主張對日妥協。1935年11月1日,南京國民黨大會期間,他遭遇刺殺。會場外秋風蕭瑟,他步出會場時,刺客突然拔槍,子彈擊中胸部,鮮血滲出西裝,他倒地時手按傷口,衛兵慌忙上前,將他抬上汽車送往醫院。彈片留在體內,影響健康。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全面開始。他初期支持抗戰,參與重慶的決策會議,桌上堆滿地圖與文件,討論聲此起彼伏。

1938年12月,汪兆銘態度轉變。他祕密離開重慶,先飛昆明,再轉越南河內。在河內一間旅館中,他與妻子陳璧君坐在桌前,窗外夜色深沉,桌上茶杯冒着熱氣。12月29日,他發出“豔電”,公開主張對日和平,電文通過電臺傳播,南京街頭的人們議論紛紛。1939年,他抵達上海,與日本代表談判。在租界一棟別墅內,他與影佐禎昭對坐,桌上擺放文件,僕人端上茶水,他簽下協議,手指緊握鋼筆。1940年3月30日,他在南京成立僞國民政府,自任主席。儀式上,僞政府旗幟迎風飄揚,他身着中山裝,發表就職演說,臺下僞官鼓掌,南京街頭卻冷清蕭條。

僞政府期間,汪兆銘推動“和平反共建國”政策,組建僞軍,協助日軍維持治安。他在南京僞總統府內批閱文件,門外衛兵持槍站立,院中梧桐樹葉飄落。他下令鎮壓抗日力量,逮捕游擊隊員,造成多起慘案。1941年,僞軍在江蘇一次行動中,包圍村莊,火光映紅夜空,村民哭喊聲刺耳。汪兆銘的命令直接導致這些行動,抗日力量損失慘重。他的政策還包括經濟掠奪,強迫農民交糧,市場物價飛漲,百姓生活困苦。

抗日戰爭期間,漢奸現象並非個例。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迅速佔領東北,建立僞滿洲國。許多地方官員因恐懼或利誘投靠日軍,協助管理傀儡政權。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軍推進華北、華東,更多人迫於壓力或貪圖利益加入僞政權。他們在日軍指揮下,從事間諜活動、宣傳日方政策,甚至參與屠殺。南京淪陷後,日軍在城內大肆破壞,漢奸協助維持秩序,街頭巷尾充斥日軍標語,市民低頭匆匆而過。

造成漢奸現象的原因複雜。1930年代,中國國力薄弱,軍隊裝備落後,清末以來內戰頻繁,社會動盪。教育水平低下,部分民衆缺乏民族意識,容易受日軍宣傳蠱惑。日軍通過金錢、職位誘惑,或以暴力威脅,迫使一些人屈服。汪兆銘的投敵,部分源於他對戰爭前景的悲觀,以及身體疾病的折磨,但他選擇與敵合作,背叛民族,罪責難逃。

今日中國與1930年代截然不同。國防方面,人民解放軍現代化程度高,裝備自主研發,涵蓋陸海空領域。2020年代,海軍艦艇巡航南海,空軍戰機巡邏邊境,地面部隊演習場景緊張有序,士兵操作先進裝備,指揮部屏幕顯示實時數據。經濟上,中國位居世界第二,工業體系完備,技術突破顯著,爲國防提供堅實後盾。社會層面,民衆通過教育和媒體增強愛國意識,國家認同深入人心。法律體系完善,任何危害安全的行爲將受嚴懲,法院審判程序公開透明。輿論監督機制健全,網絡平臺實時傳播信息,公衆討論熱烈。

若戰爭再起,外部侵略可能性因中國軍力增強而降低。經濟實力削弱敵方影響力,社會凝聚力與法律保障共同抵禦背叛行爲。國際環境變化,外部勢力難以通過宣傳或經濟手段動搖中國。1930年代的漢奸現象,難以在今日重現。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