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雷達高140米,開機可干擾全球通訊,出動4000人日夜守護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07-31

說起冷戰那會兒,蘇聯和美國互相盯着對方,生怕對方先動手扔導彈啥的。蘇聯人就搞了個大工程,叫杜加雷達,這玩意兒是他們導彈防禦網的一部分,用來早早發現敵方導彈發射。杜加雷達不是普通的雷達,它是超視距那種,能探測超遠距離的東西。

蘇聯從1960年代就開始琢磨這個技術,因爲之前的雷達只能看直線距離,導彈飛過來就來不及反應了。早期的實驗系統建在烏克蘭的尼古拉耶夫附近,能探測到2500公里外的導彈發射,比如從拜科努爾發射的火箭。

那個時候,蘇聯的衛星預警系統還不完善,所以地面雷達就成了關鍵。1970年代初,他們決定建正式的系統,選址在烏克蘭切爾諾貝利附近,那地方偏僻,森林多,便於保密。雷達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發射器,在柳別奇-1鎮,另一部分是接收器,在切爾諾貝利-2鎮,相隔60公里左右。這樣設計是爲了避免干擾,還能擴大覆蓋範圍。

整個系統從1972年開始建,花了好幾年時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蘇聯人動員了成千上萬的工人和技術員,估計總人數超過4000人蔘與建設和守護。

爲什麼這麼多?因爲這是國家機密,周圍得層層設防,防止間諜破壞。雷達的天線陣列超級大,高140米,長近700米,佔地面積相當於好幾個足球場。材料用的是巨型鋼樑和混凝土,建起來像個鋼鐵怪物,矗立在森林裏。從地圖上看,它被僞裝成兒童夏令營啥的,路牌都假的,迷惑敵人。1976年7月,系統正式啓動測試,一開機就發出高功率信號,功率高達10兆瓦,信號以10赫茲的頻率脈衝發射,像敲擊聲一樣。西方人管它叫“俄羅斯啄木鳥”,因爲聲音聽着像鳥啄樹。信號通過大氣層反射,能探測到北美洲的導彈發射,給蘇聯提供預警時間,讓他們有工夫反擊或攔截。

這個雷達一運行,就鬧出大動靜。它用短波頻段,7到19兆赫茲之間跳頻發射,信號太強,擴散到全球,干擾了各種通訊。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先察覺不對勁,他們的電臺里老是傳來敲擊噪音,收不到正常信號。後來,商業航空公司抱怨,飛行員的無線電通訊被打斷,影響飛行安全。海洋船舶的導航系統也亂套,船員得手動調整頻道避開干擾。甚至電視廣播和公用事業傳輸都受影響,歐洲和美國那邊投訴成千上萬。

國際組織收到報告,說這個信號隨機出現,寬帶寬,堵塞了合法頻道。蘇聯當然不承認,說不知道啥事兒,但西方情報機構通過三角定位,很快鎖定信號源在烏克蘭境內。北約給它起了代號,叫“鋼鐵場”或“鋼鐵廠”,因爲天線陣列看着像工業設施。業餘愛好者還組了個“俄羅斯啄木鳥獵人俱樂部”,試圖用同步信號干擾回去,但效果有限。

有些通訊設備廠家開始加濾波器,專門擋這個噪音。雷達的探測範圍真廣,能看到2500公里外的東西,主要盯北美方向的洲際導彈。蘇聯人覺得這能給他們幾分鐘預警時間,夠研究攻擊路徑和計劃應對。系統每8秒發一次脈衝,處理數據靠地下控制中心的電腦,那時候的電腦是專用機型,叫K340A,蘇聯自己造的,處理海量信號數據。雷達周邊安保嚴密,出動4000多人輪班守護,分成巡邏隊和技術組。士兵負責外圍警戒,技術員維護設備,確保24小時運轉。冷戰高峯期,蘇聯軍方把這當成寶貝,配備防空單位,防敵機轟炸。

1980年代初,系統升級,增加頻率跳變模式,提高精度,但干擾也更嚴重。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運營商也報告問題,得改設備來應對。蘇聯內部測試顯示,它能有效捕捉導彈軌跡,提供戰略優勢。

1986年4月,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出事兒,輻射擴散到雷達區。指揮官沃洛迪米爾·穆西耶茨趕緊組織評估,轉移敏感設備,繼續運行一段時間。

但輻射太高,人員撤離,系統中斷。事故後,雷達短暫恢復,但問題多,維護難。冷戰後期,戰略平衡變了,蘇聯的衛星預警系統完善,用US-KS衛星取代地面雷達。衛星提供即時、安全的警報,不像雷達容易被幹擾或受天氣影響。

1989年12月,杜加雷達正式停用,東部西伯利亞的那個也在同年11月下線。設備閒置,部分拆除回收。2002年,一場大火燒了切爾諾貝利那個,結構損毀嚴重,雖修了點,但沒人管,鏽得不成樣。

現在,它在禁區裏,當成歷史遺蹟。穆西耶茨退休後,接受採訪,講了些操作細節。他是系統負責人,從建起就管着,協調團隊,處理技術難題。雷達遺產影響深遠,它代表冷戰科技競賽,蘇聯砸重金搞防禦,但也暴露問題,像干擾全球通訊,引發外交摩擦。西方研究後,發展類似系統,但更先進,避免干擾。杜加的敲擊聲成了時代符號,紀錄片和書裏常提。遊客現在能去禁區看,但得跟導遊,注意輻射。

杜加雷達不光是技術成就,還牽扯國際關係。冷戰時,美蘇都想佔上風,雷達這種東西就是威懾工具。蘇聯建它,花了巨資,估計幾億美元,動員全國資源。但運行中,暴露位置,西方早知道,還起代號監視。干擾問題讓蘇聯外交被動,聯合國渠道有投訴,他們只好低調否認。系統設計有缺陷,北極方向信號不穩,只能探測大規模導彈發射,單個導彈可能漏掉。頻率範圍還和民用重疊,導致全球不滿。

業餘無線電社區反應激烈,組俱樂部反制,顯示民間力量。雷達停用後,遺址提醒人們核災和冷戰風險。切爾諾貝利事故加速衰落,輻射污染設備,人員健康受威脅。穆西耶茨團隊在事故後努力搶救,但無力迴天。蘇聯解體,文件銷燬或封存,很多細節不明。2015年的紀錄片《俄羅斯啄木鳥》採訪了當事人,包括穆西耶茨、副指揮和數據中心頭,揭露些內幕。雷達高140米,成冷戰標誌,提醒科技雙刃劍。一方面,提升防禦;另一方面,干擾生活,浪費資源。現在,研究者考察遺址,分析技術遺產。杜加影響現代雷達設計,強調低干擾、高效率。全球通訊標準也因它改進,加入防噪音措施。

說到底,杜加雷達是蘇聯野心的產物,冷戰壓力下誕生的怪物。它高140米,功率驚人,開機干擾全世界,但也守護了蘇聯國土。出動4000人守護,顯示重視程度。停用後,成廢墟,但故事流傳。人們從中學到,科技得服務和平,別成破壞工具。雷達的敲擊聲雖停,但迴盪在歷史中,警示後人。整個項目從實驗到運營,跨越20年,涉及無數人。早期原型在尼古拉耶夫建,成功後擴展。

兩個站點,一個烏克蘭,一個西伯利亞,覆蓋全美領土。信號反射原理,用大氣層反彈,探測導彈尾焰。分辨率15公里,夠用預警。脈衝用僞隨機序列調製,提高抗干擾。但實際中,易受大氣影響,效果打折。蘇聯工程師如弗朗茨·庫茲明斯基,主抓設計,貢獻大。NIIDAR研究所負責研發,保密嚴格。雷達周邊建鎮,住1500人,包括家屬,有學校啥的。

事故後,全鎮撤空。遺址如今吸引探險者,但危險大。杜加的教訓是,超級工程得考慮環境和國際影響。干擾通訊,影響民生,蘇聯付代價。西方藉機宣傳,稱蘇聯擴張主義。冷戰結束,類似項目少,但技術繼承。現代OTH雷達更隱蔽,功率控制好。杜加成博物館級遺物,教育意義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