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美國一些軍事專家對中國戰機的發展拋出了一個挺扎眼的看法:殲-35和殲-20這兩款中國空軍的明星戰機,遲早得被淘汰。
這個說法聽起來有點聳人聽聞,畢竟殲-20是中國第一款隱身戰機,殲-35又是緊跟其後的新星,被很多人看作中國空軍現代化的扛鼎之作。可美國專家爲啥這麼唱衰?

美國專家怎麼看?
美國專家的這個“淘汰論”基於他們對全球軍事技術走勢的判斷。核心意思是,殲-35和殲-20作爲第五代戰機,雖然現在看着挺牛,但隨着第六代戰機的研發加速和技術門檻的抬高,它們的優勢會慢慢被喫掉,最終只能讓位給更先進的傢伙。
具體來說,美國這邊有幾個重量級專家早就放過話。比如,美國空軍前副參謀長克林特·希納克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第五代戰機在未來空戰中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
因爲下一代戰機不僅在隱身上更勝一籌,還會整合人工智能、無人系統和高超音速武器這些黑科技。他直言,像F-22、F-35這樣的五代機都得面對更新換代的壓力,更別提殲-20和殲-35了。

還有,美國蘭德公司的分析師德里克·格羅斯曼也在報告裏分析過,說殲-20雖然性能不俗,但它的隱身設計和發動機技術跟美國比還有差距。
而殲-35呢,雖然定位是多用途戰機,但功能上跟殲-20有不少重疊的地方,這種“重複投資”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可能讓中國自己都覺得不划算。
他們認爲,中國與其在五代機上修修補補,不如把精力投到第六代戰機上,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不掉隊。

再加上,美國專家還拿全球趨勢做依據。現在美國正在搞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計劃,預計2030年代就能出成果,歐洲有GCAP和FCAS項目,中國自己也在弄殲-36甚至更遠的殲-50。
這些新戰機的目標都很明確:超強隱身、智能協同、高速機動。相比之下,五代機的技術框架就顯得有點“老派”了,淘汰是遲早的事兒。

殲-35和殲-20現在啥樣?
要搞清楚美國專家的看法靠不靠譜,咱們得先摸摸殲-35和殲-20的底,看看這兩款戰機到底有多硬核。
殲-20是中國第一款隱身戰機,從2011年首飛到2017年服役,算是中國航空工業的一個大跨越。它的外形挺有特色,鴨式佈局,機身長21.2米,翼展13.01米,最大起飛重量37噸。
動力上用的是國產WS-10C渦扇發動機,推力147千牛,速度能到2馬赫,作戰半徑大概2000公里。隱身是它的殺手鐧,機身用了不少雷達吸波材料,雷達截面據說只有0.1到0.5平方米,內部武器艙還能裝PL-15遠程空空導彈和PL-10近程導彈,火力也很猛。

到2023年,殲-20的生產數量已經接近200架,而且還在穩步增加。它不光是擺着好看,實戰中也露過臉。2022年3月,殲-20在東海跟美國F-35有過一次“近距離接觸”,雖然沒打起來,但美方事後承認,殲-20的隱身性能確實讓他們的雷達有點懵。
後來,殲-20還出現在臺灣海峽和南海的巡邏任務裏,威懾力拉滿。2022年珠海航展上,殲-20還展示了“野獸模式”,外部掛載導彈,火力和靈活性都上了新臺階。
不過,殲-20也不是沒短板。發動機是個老話題,雖然WS-10C比早期的AL-31F強了不少,但跟美國F-22的F119比,推重比和耐用性還有差距。另外,它的隱身設計主要針對正面,側面和後面的隱身效果就沒那麼理想了。

再說殲-35。這款戰機的前身是FC-31,最早是沈飛的自研項目,2012年首飛時還沒啥人關注。後來經過改進,202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殲-35正式亮相,分成了殲-35A陸基型和艦載型兩種。
它的外形跟F-35有點像,常規佈局,雙引擎,機身緊湊,估計長度在17米左右,翼展11米上下。動力上可能用的是WS-19發動機,推力比WS-10C更高,定位是多用途戰機,既能空戰也能對地攻擊,特別適合海軍的航母需求。

殲-35的隱身設計也很用心,內部武器艙保持了低雷達截面,外界猜它的作戰半徑可能在1200到1500公里之間。
雖然具體參數還沒全公開,但從航展的表現看,它的目標是填補殲-20和殲-16之間的空檔,尤其是在福建艦這樣的航母平臺上發揮作用。有人估計,殲-35的生產數量未來可能會超過300架,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
但殲-35也有爭議。有人覺得它跟殲-20的功能重疊太多,比如空戰和打擊能力,殲-20升級一下就能幹,沒必要另起爐竈。而且它的研發時間緊,技術成熟度可能不如殲-20,短期內大規模列裝還有難度。

全球戰機技術往哪走?
美國專家說殲-35和殲-20會被淘汰,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全球戰機技術正在迎來一場大變革。
第六代戰機是現在各國軍工的焦點。美國NGAD計劃已經進入原型機測試階段,預計2030年左右服役,主打超強隱身、人工智能和有人/無人協同作戰。
歐洲的GCAP(英國、日本、意大利合作)和FCAS(法國、德國、西班牙聯合)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目標差不多,都是要把隱身、智能和速度拉到新高度。
中國這邊也不含糊,殲-36在2024年已經試飛,採用了無尾翼、飛翼式設計,隱身性能據說比殲-20還強,智能化程度也更高。

這些六代機的特點很明顯:一是隱身更徹底,不光正面,連側面和尾部都能“隱身到底”;二是智能更強,能指揮無人機羣,甚至自己都能部分自主作戰;三是速度更快,可能整合高超音速技術。
相比之下,殲-20和殲-35的框架還是五代機的路子,面對六代機確實有點喫力。

除了六代機,無人戰機也是個大趨勢。無人機的優勢太明顯:成本低、不用擔心飛行員安全、作戰靈活。
美國XQ-58A“女武神”無人機已經跟F-35搭檔過,能當“忠誠僚機”用,執行偵察、誘敵甚至攻擊任務。中國的“暗劍”無人機雖然消息不多,但從外形看也是走的高速隱身路線,未來可能跟殲-20或殲-36組隊作戰。
無人戰機的崛起,對傳統有人戰機是個挑戰。以後空戰可能不只是戰機對戰機,而是“有人機+無人機羣”對打,殲-20和殲-35這種單打獨鬥的模式,可能會顯得有點落伍。

還有個繞不開的,就是高超音速武器。現在的高超音速導彈速度能到5馬赫以上,攔截難度極大。美國有X-51A,中國有東風-17,俄羅斯有“匕首”,都在實戰化部署。
這種武器的出現,讓戰機的生存環境更惡劣。殲-20和殲-35的速度和機動性在高超音速導彈面前,可能都不夠看,防禦能力也得打個問號。

中國戰機未來的路子
面對這些趨勢和美國專家的“淘汰論”,中國戰機怎麼辦?
其實,中國航空工業這些年的進步有目共睹,殲-20從無到有用了不到10年,殲-36從概念到試飛才兩年多,這種速度在美國都不多見。所以,即使殲-20和殲-35退下來,後續型號也能快速頂上,不至於讓空軍掉鏈子。
中國空軍一直有個高低搭配的策略,高配有殲-20,性價比有殲-16,現在殲-35可能是海軍的中堅力量。尤其在航母作戰中,殲-35的隱身和多用途能力還有不小的發揮空間,短期內不會被淘汰。
而且,殲-20也在升級,雙座型殲-20S已經在測試,能當無人機指揮平臺用,壽命還能再延長。

更長遠看,中國在六代機上的佈局已經起步。殲-36的試飛只是個開始,後續的殲-50可能已經在規劃中。中國的優勢是後發制人,能吸取美歐的經驗教訓,直接上最先進的技術。
比如,殲-36的無尾翼設計就比F-35激進,智能化程度也瞄準了世界前列。只要保持這個勢頭,六代機上桌的時候,中國未必會輸。

再說“淘汰”這詞兒,也不一定就是徹底扔了。像美國的F-15,退下來後還能幹次要任務,或者改成無人機的“帶隊大哥”。
殲-20和殲-35未來也可能走這條路,尤其是殲-20S,已經在往指揮型戰機轉,殲-35說不定也能改成航母上的多面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