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近日,央視對沈飛殲-15T艦載機的專題報道中意外曝光了另一重磅信息——畫面中多次出現正在組裝的銀灰色隱身戰機,正是即將列裝中國海軍的殲-35艦載版五代機。這一細節意味着,殲-35已悄然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背景中已經刷上銀灰色塗裝的殲-35
而更令人震撼的,是“遼寧衛視”後續公佈的一則報道,報道中的畫面顯示了在瀋陽即將竣工交付的一座大型廠房,稍加分析就能看出,這就是網傳沈飛即將搬遷的新廠房,其內部極可能就是爲殲-35量身打造的“脈動式”智能總裝線。若結合現有產能與未來擴產預期,殲-35年產量可能很快突破100架大關。
根據網上相關資料顯示,沈飛新建廠房的建築面積高達28萬平方米,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F-35在沃斯堡的主生產基地規模相當。在中國軍工企業中,這一體量堪稱前所未有。而根據央視曝光的畫面可見,殲-35與殲-15T目前共線裝配,但這種“過渡狀態”很快將結束——隨着殲-15T完成最後一批次交付,沈飛將全面啓動爲殲-35量身定製的專屬生產線。


▲遼寧衛視曝光的沈飛新廠房
這條新生產線採用“脈動式”裝配理念,即飛機在不同工位之間定時移動,每一工位專注完成固定裝配任務,與傳統“飛機不動、工人排隊幹活”的方式相比,效率提升數倍。這種模式正是F-35實現年產150餘架的祕訣,而沈飛此番引入,不僅表明中國航空工業製造理念的升級,更展現出對五代機大批量交付的底氣。
過去對於殲-35的量產規模,多有“保守樂觀”推測,普遍認爲首年產量在20至30架之間。然而從廠房規模、生產模式及當前交付節點來看,現實遠比外界預想更激進。首先,沈飛殲-16項目已接近收尾,預計產量封頂在400架左右,四條產線即將轉向殲-35。這就爲殲-35未來2至3年持續提升年產能,提供了重要支撐。
其次,脈動生產線的智能化程度遠高於傳統裝配線。據報道,其可實現每72小時下線一架殲-35,年產50架起步並非難事。而若進一步擴充產線、優化工序節奏,衝擊年產百架的目標並不遙遠。可以預計,到2026年,沈飛年產殲-35可達80至100架,疊加成飛的殲-20產線,意味着中國五代機年產量將突破200架大關,進入全球絕對領先梯隊。

▲F-35的“脈動式”生產線
目前,殲-35分爲空軍使用的常規起降型(外媒稱爲A型),以及海軍艦載型(外媒稱爲B型)。當前生產優先級明確偏向艦載型號,以配合即將服役的福建艦進行艦載機搭配訓練。央視畫面中的多架殲-35,通過諸如着艦鉤等細節基本可以確認都是服務於海軍裝備體系的艦載型,說明其上艦節奏極快。
與此同時,空軍型殲-35也已開始小批量試產,並在九三閱兵空中編隊彩排中亮相。作爲殲-20的補充,未來或將填補中型隱身戰機的戰術空白。更關鍵的是,殲-35還具有明確的外貿屬性。此前巴基斯坦、中東多國已表現出濃厚興趣。一旦國內需求穩定,沈飛極可能將部分產能轉爲外貿出口。相比F-35價格高昂、技術受限、交付週期長,中國殲-35在性能、價格、可控性方面對發展中國家極具吸引力。若能實現年產100架的穩態節奏,中國將在國際五代機市場上打出一記重拳。

▲殲-35
殲-35不僅是一款新型隱身戰機,更是未來中國海空軍體系化作戰的重要一環。從外形上看,殲-35採用雙發設計、S型進氣道、大邊條翼與內埋彈艙,具備良好的隱身能力與高機動性。在戰場角色上,其兼具制空與對地打擊能力,可搭載先進空空導彈、反艦導彈、高超音速彈藥,具備極強的遠程打擊能力。此外,殲-35還將成爲未來“無人忠誠僚機”體系的有人控制節點。配合空警-3000、殲-20、運油-20及高超音速導彈,中國正構建出一張以五代機爲核心的作戰網絡。
而高產能,則是這一切體系實現的基礎保障。從“一個月一架”到“每週兩架”,從傳統鉗工裝配到全自動脈動生產,殲-35的量產節奏標誌着中國航空工業真正邁入了“大規模製造”與“先進製造”深度融合的新時代。沈飛28萬平米新廠房的投產,不僅是對F-35模式的回應,更是對“世界五代機產能第一”寶座的宣示。未來3至5年內,殲-35將成爲中國海軍的隱身利刃、中國空軍的空中多面手,以及軍貿市場的明星產品。而這切切實實的“百架年產能”,正是中國五代機真正從“有”到“強”的關鍵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