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的中美第三輪經貿談判來看,特朗普算是賭上了全部的籌碼,只想要一個體面的結局。
中美第三輪談判已於7月28日舉行,雙方約定在瑞典會晤,對於此次中美雙方的談判,外界的猜疑聲音不斷,但是從目前中美雙方的表現來看,反倒是美方做出的讓步與妥協更多。
在中美第二輪談判之後,美方相繼解除了一系列的對華限制,這包括恢復向中國留學生髮放留學簽證、取消對華乙烷的禁令、取消對華C919發動機的禁令、取消對華EDA芯片設計軟件的禁令、取消對華芯片禁令、暫停對中國實體出臺新的出口管制、長和港口貿易做出妥協。
而中方做的似乎只有加快對美稀土出口的審批、加強對芬太尼類藥物的管控、暫停對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的反壟斷調查程序。

從這些方面來看,特朗普似乎是賭上了全部的籌碼,這點與美國正在與其他國家或組織開展的貿易有着根本的區別。
從美國對其他國家或組織的談判策略上來看,不難看出那些國家越想要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特朗普政府就勒的越緊。
例如日本此前一直硬剛美國,宣稱自己是美國最大的投資者,不能被美國小瞧,日本議院舉行選舉後,石破茂的首相之位危在旦夕,日本火速與美國達成了貿易協議。
如果日本的選舉沒有危及到石破茂的首相之位,恐怕美國對日本的關稅稅率還能再降一些,要求還能再少一些,畢竟日本手上可是有美國的“把柄”。

再例如歐盟也是一直和美國的貿易談判僵持不下,然而馮德萊恩來了一趟中國之後,馬上就和美國達成了貿易協議,因爲歐盟在中國這裏是想“既要又要”。
一方面歐盟希望中國能夠取消對歐盟的制裁,另一方面歐盟又制裁打壓中國企業;一方面歐盟想要中國加大對歐盟的投資,另一方面歐盟又指責中國與俄羅斯開展貿易。
所以在中方這裏碰了壁的歐盟,只能轉頭找上美國一口吞下了他們難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現實。從這裏我們也能看出一個問題,西方人把政治正確看的比現實問題要更重,這難道就是西方人的“原則性”?
那這對於美國來說與自己送上門來的便宜沒什麼區別,縱觀所有與美國舉行貿易談判的國家,絕大部分都被美國用關稅綁架並要挾了其他議題。

而只有中國真正的做到了,中美貿易談判不涉及第三方利益,中美雙方也只談貿易問題不談不在討論範圍之內的議題。
並且也只有中國做到了讓特朗普政府在談判前放下身段,主動妥協退讓爲貿易談判營造友善的氛圍,這是其他國家或者地區所想不明白的。
新加坡學者稱,中美談判的結果有三種可能:
比較樂觀的是:美國取消今年2月向中國強行徵收的20% “芬太尼關稅”,但維持10%的對等關稅,再加上特朗普第一任期加徵的關稅。

不太樂觀的是:如果特朗普不願一次性取消“芬太尼關稅”,8月12日之後的關稅率也可能達到近40%。
最糟糕的是:如果談判不順利,美國對中國的關稅稅率也可能繼續保持在50%以上,甚至再增加10%到20%。
港媒《南華早報》聲稱,預計中美會在瑞典談判中,將“停戰期”延長三個月,在此期間中美雙方將承諾不相互加徵關稅,也不通過其他方式升級貿易戰。
雖然這些學者和媒體分析的頭頭是道,但現實的問題是,特朗普已經拋出了全部“身家”,特朗普的對華手段也就那麼多,我們幾乎已經全部都看到了,即便是再創造出什麼新的制裁措施,那也不過是幾個英文單詞的重組排序。

從特朗普政府的上述行動來看,特朗普很想解決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問題,並且也急於解決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問題。
因爲稀土這張牌始終在中方手裏捏着,對美國來說“雖然不致命,但是真的疼”。中方只要卡一卡稀土,美國一天的損失額保守估計可能會超過10億美元。
而且稀土還只是中國拿捏美國的王牌之一,其他的還有美債、高新科技專利等,所以這輪談判的主角不是美國而是中國,這輪談判的目標不是中方要給美國退讓多少,而是美國應該如何改正自身態度。
中美貿易問題,是美方主動挑起的,而最終也只能由美方主動解決,關稅延期並不能真正的解決中美貿易問題,所以他只能尋求與中方達成一個於雙方都有利的體面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