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任已有半年,他到底幹成了哪些事兒?拜登過去4年的辛苦佈局,全被特朗普給推翻了嗎?

美國總統特朗普
特朗普自從開啓第二屆任期以來,就時常佔據國際話題的熱榜,這一方面是因爲他熱衷於通過社交平臺塑造個人政治形象來吸引關注度;另一方面也是因爲他的許多政策主張的確頗具爭議,容易引起公衆的熱議。
那麼,特朗普忙活了半年多,到底幹成了哪些事兒呢?又對美國社會造成了哪些直接衝擊呢?
首先要提的,就是他跟拜登之間的舊怨,爲了表達對民主黨執政時期許多政策的不滿,特朗普上臺之後,就立馬簽署了一連串的行政命令,廢除了前任拜登政府時期的近80項政策,涵蓋移民問題、能源貿易、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
特朗普這麼做可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有兩層目的:一是爲了推行自己的新政、二是爲了打擊民主黨的選民基本盤。

特朗普和拜登舊怨難消
就像移民羣體、新能源企業,以及推崇多元文化的少數羣體,都是民主黨長期籠絡的選民對象。
通過強調少數羣體的獨特性,賦予他們無需融入主流社會,也能獲得權利保障的承諾,民主黨贏得了一批自己的“忠實選民”。
而特朗普上臺後,勢必要打破這種局面,他先是砍掉了聯邦政府的“多元文化”部門、甚至不許哈佛招收國際留學生、之後又拿加州當做“典型”、強硬打擊非法移民,再然後就是通過“大而美”法案,逐步取消拜登時代的清潔能源激勵措施。
特朗普這麼做,看似是在“撥亂反正”,實際操作上,卻因爲操之過急、用力過猛,反而加劇了美國社會的撕裂。
如果說特朗普代表的是右翼保守派,那麼民主黨代表的就是左翼民粹主義,後者強調通過“多元價值”來重塑自由主義,堅持“政治正確”,而特朗普則強調“身份固化”,主張美國優先。

特朗普身後的支持者手持“拯救美國”的標語
兩種觀念的衝突,導致美國社會更加碎片化,特朗普難以通過“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來調動並團結大多數美國民衆的力量,反而會因爲一些激進的觀點,加劇各個陣營之間的分歧。
所以特朗普上臺半年多以來,首先給外界的呈現出來的,不是一個“再次偉大”的美國,而是一個更加分裂的美國。
爲了掩蓋自己的失敗,特朗普又選擇轉移矛盾,將問題歸咎於外部環境。
就比如說,特朗普開啓了一系列的“退羣”模式,在接連宣佈退出世衛組織、《巴黎協定》以及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多個國際組織之後,他又在7月底再次宣佈,美國將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在特朗普看來,他這是在“替美國納稅人省錢”,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一些不聽從美國指令行事的國際組織,就甭想再拿到美國的會費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但實際上,這完全是將國際組織,當成了美國的“一言堂”。其結果,也註定只會讓美國失去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
除此之外,特朗普急於吸引製造業迴流美國,不惜對昔日盟友們揮刀相向,也正在摧毀美國的百年大計。
過去,美國通過經濟援助和軍事威懾的雙重方式,對歐洲乃至亞洲一些盟友進行深度戰略捆綁,以此來換取美國在國際事務上的話語權。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國際話語權是美國主動塑造的結果,而非國際社會的演變賦予給美國的特殊權力。所以當美國開始主動打破遊戲規則的時候,頭頂上的光環自然也會搖搖欲墜。
過去這段時間裏,特朗普通過關稅大棒,強迫日本、菲律賓以及歐洲盟友們,向美國商品敞開大門,在短期內或許可以讓美國經濟回血;但長期來看,美國正在損害自己的國際信譽、加速霸權主義的崩塌。

黃昏下的自由女神像
說白了,特朗普就像一個不願意走下牌桌的玩家,通過超前預支美國的發展前景,來裝點自己的“短期勝利”。
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就是——特朗普贏了、但美國卻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