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財長公開承認:中國是強硬的談判者,美國難以干預他們的決定

由 顧正龍 發佈於 熱點

'25-08-01

中美最近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了新一輪閉門談判。按照美方代表貝森特的評價來說,中國是“強硬的談判者”。不是說中方不講理,而是說中方立場清晰、有備而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不怕談判場上的硬碰硬。他還補了一句:“我們也同樣強硬。”這句表態,聽着很像是在自我打氣。



從整個過程來看,美方顯然壓力更大,關稅談判的最後期限是8月12日。如果到那天之前還沒談妥,美國對中國商品的30%關稅就可能重新啓動。特朗普政府本來對中國商品一口氣加到145%的稅,中國反擊也不含糊,直接設了125%的反制關稅。後面雙方暫時停火,把稅率各自壓下來,美國降到30%,中國降到10%。但這只是暫時的緩和,時間一到,沒結果就要重新打。


貝森特心裏清楚,美方現在的籌碼沒那麼多。他在採訪中還提到,中方在某些問題上立場堅定,尤其是能源安全方面。比如,美國希望中國停止購買俄羅斯和伊朗的石油,但中方回應得很乾脆:我們是主權國家,採購石油是基於我們自己的能源需求和安全考慮。換句話說,美國不可能指手畫腳。


由此也不難看出,中國代表團的強硬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有備而來。美方也知道,拿過去那一套對付中國行不通。尤其是現在,美方在很多議題上都想讓中國讓步,但又給不出對等的條件。


最典型的,就是中方購買俄羅斯石油這事。特朗普最近還對印度放狠話,說8月1日開始要懲罰印度購買俄油的行爲,結果看中國這邊不動如山,特朗普馬上調門變了,說“中美合作得很好”,還表示“相信雙方能達成公平的協議”。



爲什麼差這麼大?因爲美方對印度可以威脅施壓,但對中國,他沒有牌。尤其是在能源領域,中國的選擇權太大了,中國要的石油量很大,世界上除了俄羅斯,沒有哪個國家能一下子滿足這麼多。讓中國停買俄油?那美國得先給出替代方案,而且價格也得有競爭力。不然就是空談。


所以貝森特自己都說了,在施壓中國不買俄油這件事上,美國沒有太多籌碼。他們也知道,就算把伊朗、俄羅斯、甚至委內瑞拉都加進來,也不可能一夜之間取代中國當前的能源結構。從另一個角度說,中方並不是不願意合作,但合作是要講平等、講尊重的。美國總想用關稅、制裁、威脅來壓中國,效果早就失靈了。中方早就不是那個可以被輕易打壓的國家,不管是在關稅問題上,還是在能源、科技、產業鏈等各個方面。


由此來說這次談判就是個縮影,看似是貿易談判,實際上是中美博弈的一部分。貝森特說談判“已經接近協議的簽署”,但又說“不能百分百確定”。這話聽着就像是怕協議談不下來,先打個預防針。特朗普政府要的是一個“能拿得出手”的協議,但面對中國這樣一個立場清晰、行動謹慎的對手,很難實現“速戰速決”。



再看關稅談判這塊,美國之前搞的145%高關稅,結果兩敗俱傷,現在降到30%,其實也是在承認之前的打法沒效果。中國也不是說妥協,而是用10%的稅率對等回應,等於說:“你願意停火,我也可以,但你要是再挑事,那我也不怕。”


所以貝森特纔會有感而發,公開稱中國是強硬的談判者。他的話不是場面話,而是談完之後的真實感受,從三次會談的經驗來看,美國這邊希望中方能配合更多,但每次談下來都發現,對面不但不喫那一套,還準備比你更充分。


總之,在談判桌上,所謂“籌碼”從來不只看誰聲音大,而是看誰能撐到最後。這次美方也看清了:中國已經不是隨便能影響的對手。哪怕你提出再多要求,只要不合理,中國也不會點頭,這就是現實。



可以預見,後續中美談判還在繼續。但無論接下來協議籤不籤,怎麼籤,這場談判已經暴露了一個很明確的信號:中方強硬且專業,美方難以撼動。當中國把國家主權和發展權作爲底線時,任何施壓都會撞上銅牆鐵壁。特朗普政府如今終於發現,揮舞關稅大棒這麼久,自己最不願承認的事實正開始浮現——有些決定,美國真的干預不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