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補錄首見不設最低分數線,民辦高校如何度過“招生寒冬”

由 南方都市報 發佈於 熱點

'25-08-01

據媒體報道,廣東高考近年來首次開展本科批第三次徵集志願,物理和歷史類均比本科線下調36分,下調幅度遠超往年。而鄰近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已經開始普通本科批第四次徵集志願,且“不受文化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限制,所有未被錄取的考生均可填報”,可謂一大突破。

連續補錄,而且大幅降分乃至不作分數要求,顯示部分本科院校招生遇到困難,難以完成招生計劃。從相關數據看,受影響的主要是民辦本科院校。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直接原因應該與新的高考招生投檔方式有關。目前全國共21個省份實施新高考改革,原先的院校投檔模式變爲“專業(類)+院校”或“院校專業組”兩種。擱以前,1所院校即爲1個志願,按“1所院校+多個專業”的方式填報,在院校內選擇專業志願和“是否服從專業調劑”。改革後,1所高校拆分爲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專業(類)志願,同時取消調劑;或者爲多個院校專業組志願,調劑僅限於同一個專業組內。如此一來,“培養質量與就業質量比較優勢不足的專業,通過調劑完成招生計劃的保護性手段就失靈了”。

與部分民辦本科院校不被待見相比,一些新設立的民辦本科院校招生可謂“風景獨好”,像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福耀科技大學等表現頗爲不俗,儘管這裏面有招生人數較少等因素的加持,但專業設置小而精,且與企業深度合作、與生產實踐結合緊密,或許纔是吸引考生填報的關鍵。

不難發現,志願填報邏輯的改變對民辦本科院校的衝擊最大。除了專業設置隨大流、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原因外,不菲的學費也成了攔路虎之一,一些考生甚至寧願讀公辦大專,也不願意選民辦本科。不必諱言,隨着高校的擴招,本科文憑的含金量逐漸降低。隨着形勢的變化,大學四年花十幾萬、幾十萬換一張本科文憑,性價比已經比較低。經濟增長進入調整週期,形勢比人強,更多考生和家長變得日趨務實和理性。

這麼來看,當志願填報的邏輯演變爲專業爲王,那些招生變得愈發艱難的本科院校也需要與時俱進做出改變。具體方向無非兩個:一是調整專業和課程結構,尤其要緊跟社會變化,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將企業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變爲課堂內容,該砍的專業堅決砍,破立並舉突出專業特色和差異化。二是降低學費,通過拉高性價比凸顯誠意。不管怎麼說,招不到學生,專業就只有死路一條。與其高學費無人問津,不如先學費打折培養數批優質學生打品牌。等口碑出來了,後面招生就有了底氣。

有研究者指出,2034年後“全面二孩”政策紅利消退、育齡婦女規模見頂下滑,高等教育生源供給將進入大幅下降期,並在2038年迎來拐點。這也意味着長期而言高校學位供給過剩,招生將變得更爲艱難,一批高校或專業出清也就成了必然的事情。對當下招生遇阻的本科院校而言,與其屆時臨時抱佛腳,不如從現在起就未雨綢繆、從長計議。而這一變化對考生的啓示則是,要在學習中挖掘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力圖找到自己未來一生的熱愛。□ 墨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