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計劃於下週對數十個貿易伙伴徵收高額關稅,此舉旨在實現其長期目標 —— 重構他認爲 “搶走美國就業和金錢” 的全球貿易體系。


這一政策與美國自二戰以來主導建立的貿易秩序形成鮮明對比,標誌着美國貿易策略的重大轉向:取消對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出口產品的低關稅優待,代之以差異化的高關稅,徹底改變企業競爭環境,併爲未來數年的全球貿易流動與經濟走向埋下伏筆。
對特朗普而言,關稅政策是兌現競選承諾的核心手段。他及其經濟顧問認爲,高額關稅將減少美國進口、增加出口,進而提振製造業、創造就業並充實國庫。
然而,批評者指出,這種做法可能使美國在經濟和外交上陷入孤立,同時推動其他國家加強合作。多數經濟學家也對關稅的實際效果存疑,認爲進口稅將推高消費價格、損害部分製造商利益,並減緩經濟增長。
週四公佈的6月通脹率回升數據,以及週五顯示就業增長大幅放緩的報告,均被視爲關稅開始衝擊經濟的信號。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貿易專家愛德華・奧爾登評價道:“美國正在摧毀自己創建的全球貿易體系,只留下一套臨時安排。就貿易而言,其結果將是長期不穩定,這對企業、消費者和全球增長都不利。”

特朗普週四簽署的一系列行政命令,將對90多個國家的進口商品徵收10%至41%不等的關稅。這一舉措源於他4月2日在白宮玫瑰園提出的 “全球貿易願景”,當天被其稱爲 “解放日”。
彼時,他宣佈將對全球幾乎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的基準關稅,並對數十個對美存在貿易順差的國家加徵更高關稅。
不過,政策推進並非一帆風順。10%的基準關稅已實施數月,但更高關稅僅生效數小時便因引發金融市場動盪而被暫停。
特朗普稱,暫停是爲給各國談判時間,以 “降低關稅稅率換取開放美國市場”。過去幾個月,美國收到大量貿易提議,已與英國、日本、歐盟等達成初步協議:這些國家承諾購買美國能源和飛機、投資美國工廠、降低對美農產品和工業品壁壘,同時接受10%至20%的出口關稅;未簽署協議的國家則面臨高達50%的關稅。
此外,特朗普政府還針對外國鋼鐵、汽車、銅等產品加稅,並以 “芬太尼流入” 爲由對加拿大、墨西哥、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
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計算,這些政策將使美國消費者面臨平均18.3%的關稅稅率,爲1934年以來最高,而特朗普上任時這一數字僅爲2.5%。儘管政策全面生效尚需時間,但進口減緩與商品漲價的效應已開始顯現。

特朗普的激進策略引發了廣泛爭議。達特茅斯學院貿易歷史學家道格拉斯・歐文指出,過去幾周見證了 “二戰以來美國貿易政策最大規模的調整”—— 美國正轉向對不同國家徵收差異化關稅的制度,這種歧視性做法在其傳統政策中從未出現過。
此前,世貿組織成員國通過談判達成統一關稅原則,以確保公平與貿易促進,而美國的新政策顯然與之背道而馳。
批評者認爲,此舉已加劇美國與長期盟友的緊張關係。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艾倫・沃爾夫表示:“美國已決定退出現有世界貿易體系規則,鑑於與美打交道的不確定性,其他國家很可能會擴大彼此間貿易。”
儘管美國仍是全球 “最理想” 市場,但其貿易額僅佔全球13%左右,目前尚無其他國家效仿加稅,預計全球貿易將繼續增長,但增速可能放緩。
此外,新體系的持久性也存疑:特朗普曾多次廢除自己談判的協議,多數新協定細節仍不明確且需進一步談判,其關稅權力還面臨法庭質疑,可能在未來被推翻。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亞倫・巴特尼克直言,關稅已成爲特朗普 “解決所有經濟和政治問題的錘子”,“美國納稅人更可能承受更高價格和經濟波動”。
面對週五疲軟的就業報告引發的市場擔憂,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強調:“好消息是,關稅將爲美國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
然而,這場重塑全球貿易的實驗,究竟會爲美國與世界帶來繁榮還是動盪,仍是一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