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請勿轉載

半截扭曲的鐵軌旁,一本泛黃的實驗記錄簿靜靜攤開,封面上“731”的編號在黑暗中泛着血光。
2025年8月3日16時39分,央視新聞一則簡短消息引發全網地震:電影《731》正式定檔9月18日全國公映。

當“731”與“九一八”兩串浸透民族血淚的數字重疊,一場跨越94年的歷史對話就此展開。
截至7月31日,該片在貓眼平臺“想看”人數突破340萬,是暑期檔其他影片的10倍以上。網友“青史如鏡”的留言被3.2萬人點贊:“當課本上的鉛字變成銀幕上的血淚,我們才真正懂得什麼叫‘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血色檔案:七年磨一劍的真相還原
導演趙林山的案頭堆着半人高的史料——中央檔案館解密的280小時審訊筆錄、哈爾濱圖書館藏的活體實驗報告、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這位曾被質疑“作品不出彩”的導演,用七年時間查閱超百萬字文獻,只爲將惡魔的罪證釘在銀幕上。

影片以抗戰勝利前夕爲背景,聚焦731部隊在哈爾濱平房區的細菌戰研究。凍傷實驗、活體解剖、毒氣測試——這些檔案中冰冷的術語,將通過姜武、王志文等演員的演繹,具象爲3000多個有名字、有面孔的生命悲劇。
“馬路大”(日軍對活體實驗材料的稱呼)不再只是歷史名詞。當零下30度的寒風中肢體逐漸壞死,當芥子氣濃度遠超戰場標準的毒氣室鐵門關閉,每個鏡頭都是對“反人類暴行”的無聲控訴。
時間密碼:9月18日的雙重烙印
1931年9月18日22時20分,瀋陽柳條湖。日本關東軍中尉河本末守點燃炸藥,炸燬南滿鐵路路軌。嫁禍中國軍隊後,日軍炮轟東北軍北大營,開啓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
短短4個月零18天,東北全境淪陷。而就在事變次年,731部隊前身“加茂部隊”在哈爾濱建立細菌工廠。軍事侵略與隱祕罪行,就此成爲日本軍國主義的一體兩面。

影片定檔此日,構成震撼的歷史迴響。正如長春電影集團在宣傳中強調:這不是普通排期,而是“蓄謀已久的集體記憶喚醒行動”。
定檔風波:從舉報疑雲到央視背書
此前影片經歷曲折歷程。2024年9月曾宣佈“2025年7月31日全球預映”,引發觀衆期待。當7月底未見上映,網絡傳出“因血腥畫面遭百萬舉報”的流言。
真相終於明朗:所謂“撤檔”純屬子虛烏有。據央視新聞報道,影片從未正式定檔7月31日,該日期僅爲前期宣傳中的預映計劃。更關鍵的是,影片已獲得國家電影局頒發的“龍標”(公映許可證),並通過全部審查流程。
耐人尋味的是,日本外務省被曝提出23條抗議,要求將片名中“731部隊”改爲“舊日軍防疫部隊”,並刪除敏感實驗畫面。這種企圖粉飾歷史的行徑,反而印證了影片的現實意義。


銀幕戰場:一場跨越時空的歷史保衛戰
當定檔消息公佈,某境外社交平臺立即出現“過度渲染歷史仇恨”的指責。這種論調恰似當年柳條湖事件後,日本代表在國聯狡辯稱“瀋陽事件是地方事件”。
歷史不容篡改。影片中所有情節均基於鐵證:日軍軍醫田村良雄供詞明確記載“每月消耗400-600名‘材料’,像更換實驗豚鼠”。這些檔案構築的真相長城,使任何扭曲歷史的企圖不攻自破。
荷蘭音樂人用行動支援——創作歌曲《Unit 731》獲377萬點贊。藝術無國界,正義同樣無國界。
哈爾濱平房區的731遺址陳列館裏,陳列着當年實驗用的骨鋸。一位“00後”觀衆在定檔新聞下留言:“我們不是要記住仇恨,而是要記住爲何被恨”。
當9月18日的影院燈光暗下,3000萬亡魂將在膠片轉動中重生。

阿喆銳評:膠片鑄劍,照亮遺忘的角落。銀幕亮起時,我們都是歷史的證人。
當《731》的放映機在9月18日轉動,播映的不是膠片,而是一個民族記憶的輸血機——給歷史蒼白的血脈注入鮮紅的真相。那些質疑“是否過於殘酷”的聲音,可曾想過凍傷實驗中的中國母親看着懷中嬰兒肢體發黑時,侵略者給過“溫和”的選擇?
日本外務省的23條抗議,恰似當年柳條湖爆炸後栽贓中國的故技重演。篡改歷史者最恐懼的,從來不是槍炮,而是清醒的記憶。
340萬“想看”數據的背後,是年輕人用腳投票的愛國情懷——他們拒絕短視頻時代的記憶碎片,渴求完整的歷史拼圖。
走進影院時請帶上三樣東西:拭淚的手帕,思考的大腦,還有手機裏那張高鐵飛馳、神舟翱翔的今日中國照片。讓先烈看看:您們用命換來的山河,如今燈火璀璨,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