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每年補貼900億元:“生孩子不僅是家事,也是國事”

由 南方週末 發佈於 熱點

'25-08-03

“從國家層面對生育的財政支持還是第一次。”視覺中國/圖

2025年7月2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明確從2025年1月1日起,無論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領取3600元補貼,直至年滿3週歲。

對於2025年1月1日前出生、不滿3週歲的嬰幼兒,也可以按月數折算領取相應補貼。

也就是說,2022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嬰幼兒,都可以領取育兒補貼。領取的方式爲嬰幼兒的父母一方或其他監護人按規定向嬰幼兒戶籍所在地申領,主要通過育兒補貼信息管理系統線上申請,也可以線下申請。

7月30日下午,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紅表示,“育兒補貼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大範圍、普惠式、直接性向羣衆發放的民生保障現金補貼”。

“從國家層面對生育的財政支持還是第一次,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讓更多人認識到生孩子不僅是家事,也是國事。”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告訴南方週末。

沒有一,就沒有二和三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紅在發佈會上表示,每孩每年3600元,至其年滿3週歲的標準是結合中國當前發展階段、居民的養育成本和政府財力狀況等多種因素,並參考國際上育兒補貼的相關情況,按照盡力而爲、量力而行的原則綜合確定的。

財政部社會保障司司長郭陽表示,中央財政將設立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項目“育兒補貼補助資金”,今年初步安排預算900億元左右。

人口學者、育媧人口智庫執行長黃文政在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表示,“3600元的標準主要是由當前財政出資能力決定的,另一方面目前處於項目的初期階段,投入資金不會太多。”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教授、《人口研究》副主編宋健認爲,雖然經濟支持措施包括稅收減免、醫保覆蓋、住房支持等,但直接發放現金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沒有什麼比發放現金更能激勵人心,也更能表明態度的。”

此前地方補貼的範圍多限於二孩和三孩,全國方案中則納入了一孩,且統一標準,而非按孩次遞增。

在宋健看來,相比地方補貼,國家方案意味着補貼政策的重心正從“促多生”轉向“穩首胎”。“一孩的出生量是基礎。沒有一,就沒有二和三。”

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長王海東在發佈會上表示,本次育兒補貼主要通過全國統一的育兒補貼信息管理系統線上申領,因特殊原因無法通過線上申領的羣衆,可到嬰幼兒戶籍地鄉鎮、街道辦理。

在黃文政等受訪者看來,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無需過分擔心會對靈活就業人員、非戶籍常住人口等特殊人羣造成程序性壁壘,以及出現冒領等問題。

不過,他也認爲,現有信息管理系統存在“家庭”這一單位的空缺。“我國的信息管理系統中實際上並沒有‘家庭’這一概念,戶籍並不完全和家庭對應。如果能建立一個‘家庭號系統’,將更有利於各項政策釋放。”

近百地發過補貼

相對於全國補貼,各地生育補貼開始得更早。

攀枝花是全國首個發放生育補貼的城市。2021年6月12日,攀枝花市出臺《關於促進人力資源聚集的十六條政策措施》,“對按政策生育第二個及以上孩子的攀枝花戶籍家庭,每月每孩發放500元育兒補貼金,直至孩子3歲。”

攀枝花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到2024年末,市常住人口122.3萬人,比上年度增加0.5萬人,增量居全省第3位,連續四年實現正增長。

據企業預警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6月10日,從省、市、縣區,到村鎮,中國約有95個地區實行了標準、形式不一的生育補貼激勵政策。

其中,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自2025年3月1日開始,一孩補貼1萬元一次性發放;二孩5萬元分5年發放、每年1萬元直至5週歲;三孩10萬元分10年發放,每年1萬元直至10週歲。

“特別利索!”一位呼和浩特的寶媽向南方週末形容,“我生完孩子的第四天,政府剛好宣佈發補貼。從提交信息,到1萬塊到手,不到一個月。”

她說,“感覺特別好,特別自豪、特別驕傲。我把這錢給孩子存到他的賬戶了,是他自己帶來的口糧,等他以後自己花吧。”

在呼和浩特,對生完孩子的媽媽,蒙牛、伊利都會送奶券,“免申即享”。寶媽從醫院結算出來,就會收到短信,有3000元的奶券,1500元蒙牛、1500元伊利,去商城自選。

對於此次國家補貼,她的態度是“知足常樂,國家給了補貼,我們就踏踏實實接着”。不過大部分人不會因爲補貼選擇生孩子的,還有產假、產婦關懷等一系列事情需要支持。

在近百地已有補貼的地區中,湖北省天門市不僅給予一次性生育獎勵與育兒補貼,還疊加購房獎勵。生育二孩最高獎補287188元,生育三孩最高獎補355988元。

2024年,天門市出生人口7217人,同比增長17%,同期全國的增幅爲5.8%。

香港特區政府官網寫道,於2023年10月25日起出生的嬰兒,政府會向其父母發放2萬港元獎勵,爲期三年。遞交申請時,其父母一方需爲香港永久性居民。

從全球其他國家來看,通過財政資金進行生育補貼亦是常態。

日本法務省公佈的介紹冊顯示,加入健康保險和國民健康保險的居民,分娩時將可以領取50萬日元補貼金(約合人民幣2.43萬元)。

補貼資金出自何處?

郭燕紅在發佈會上介紹,對於發放國家基礎標準補貼所需資金,中央財政按照一定比例對地方予以補助,中央總體承擔約90%。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公開表示,補貼資金可能主要來自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也有可能會從政府其他預算收入裏調入部分資金,用於支持一般公共預算。

根據財政部數據,2025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13萬億元,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45萬億元,佔比17%。

羅志恆介紹,還可以加大國資上繳財政的力度,將這部分錢專項投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用於發放育兒補貼、提高城鄉居民養老金補貼標準等。

按照中央承擔90%的比例,中央財政出資900億元左右,地方財政將承擔100億元左右。

根據2024年中央財政決算,當年度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萬億元,支出結餘3001.1億元,育兒補貼支出壓力較小。

對中央財政來說,一般是對東中西部地區按照不同比例進行補助。

例如,2025年7月,民政部、財政部下發《關於實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的通知》。補貼資金總體按照9:1原則實行央地共擔。

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中央承擔比例分別爲85%、90%、95%。各省份根據中央財政資金分配情況按比例安排配套資金,省以下補貼資金分擔辦法由省級財政確定。

目前,育兒補貼省級以下補貼資金如何分擔,省、市、縣(區)各承擔多少比例,並未有明確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部分地區財政資金緊張,還需注意補貼資金如何落實。

2023年9月,雲南施甸縣衛生健康局在回覆生育補貼諮詢時寫道,因縣級財政困難,未能按時撥付補貼資金,待縣級財政籌措資金到位後,通過“一卡通”平臺及時發放到社會保障卡。

郭燕紅在發佈會上表示,地方與中央補貼政策的銜接,主要有三方面原則。

對於之前沒有育兒補貼政策,或補貼範圍較小、補貼標準低於國家的,按國家補貼的範圍和基礎標準統一實施;

對於之前已實施的育兒補貼政策,地方要制定具體的政策銜接方案,地方此前補貼標準高於國家基礎標準的,按規定做好評估和備案工作後,可以繼續執行;

育兒補貼政策要至少在地市級層面進行統籌,避免政策碎片化。

在黃文政看來,生育補貼的發放不能僅靠地方政府去推動。“鼓勵生育的投入與收益產出比無法在本地形成閉環,只能在全國範圍內實現。”

他補充道,“在當前地方財政緊張的情況下,要求它們額外支出資金以鼓勵生育,確實是一項艱鉅的任務。相比之下,中央則擁有豐富的政策工具箱。”

“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除了發放生育補貼,最希望的是能把產假延長到最少一年。”一位來自江西、剛剛生育三孩的女士對南方週末說。

根據育媧人口研究智庫發佈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全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爲53.8萬元,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爲約68萬元。

黃文政表示,目前,養育孩子的經濟成本和職業機會的損失,是由家庭和個人獨自承擔的。生孩子的好處,是社會整體分享的。只有當政府的補貼力度足以補償家庭在職場上因生育孩子造成的經濟損失時,平均而言,人們纔會對生育產生足夠的動力。

“總和生育率維持在2.1才能維持人口的長期穩定,我們目前的總和生育率僅爲1.0左右。若要有效解決低生育率問題,按我們的估算,需要將鼓勵生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幾十倍,達到GDP的3%-4%,大約每年需要4萬億-6萬億元的補貼,甚至更多。”

黃文政認爲,相比“育兒補貼”,“養育金”這個詞更爲貼切。“這種區別不僅體現在名稱上,更反映在實質內容上。養育金,應被視爲涉及經濟制度的一個基礎性概念,其發放規模應更大,資金來源則應依託長期國債或信用擴張,作爲國家的一項長期投資,實行獨立的滾動覈算機制。”

在宋健看來,生育補貼的發放看似突然,但在國家層面,對生育支持政策的構建是一個體系化、有組織的推進過程。

“從2021年開始,以中央決定調整三孩生育政策爲標誌,就不斷地在構建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包括逐步推進學前教育免費,實行普惠性的托育服務,個人所得稅的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各種育兒假、產假、親子假的落地等。

“它們都是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中的有機部分,應該串起來看。”宋健說。

6月1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7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有關舉措。

黃文政從重塑“人的價值”這一層面,來理解國家育兒補貼制度與提升生育率的根本目的。“如果說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反倒越來越覺得結婚和生育變得奢侈,那發展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而非手段。”

南方週末特約撰稿 曾曉濤 南方週末記者 吳超

責編 張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