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近3個月,印巴空戰的真相出爐了,印度犯下了兵家大忌,誤判了中國霹靂15導彈的射程,“陣風”戰機纔會被擊落。那麼,“陣風”被擊落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印度空軍未來該如何發展呢?
先來回顧一下今年5月初的這場印巴空戰,按照路透社披露的消息,當時印度空軍在克什米爾附近展開空襲行動,試圖打擊巴基斯坦一側的目標。而巴方隨即出動殲-10C戰機進行應對,裝備的就是PL-15遠程空對空導彈。據統計,雙方參與戰機高達110架,規模之大,在南亞幾十年的空戰史上都罕見。

而空戰的結果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巴基斯坦的殲-10C戰機使用PL-15導彈,在200公里外擊落了印度的“空中王牌”陣風戰鬥機,至於擊落的戰機數量,到現在都沒有個準信,巴基斯坦方面宣稱是5架固定翼飛機,而印度軍方也只是承認有戰機損失,但未公佈具體數量。
這場空戰發生之後,全球的軍火市場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法國達索公司股價一度下挫,印尼等曾訂購“陣風”的國家開始重新考慮訂單,有意轉向中國戰機,這背後的邏輯很簡單,既然“陣風”被殲-10C擊落了,那它的實際戰力就要打個問號。
但對中國軍工來說則是一個現實版“軍貿廣告”,有實戰,有擊落記錄,有技術壓制,還有配套電子戰和信息戰優勢,對於那些還在考慮買美法俄裝備的國家來說,這是一次鮮活的對比,中國武器不僅便宜還能打,這也難怪印尼等國突然重新評估陣風采購合同。

儘管雙方已經停火,但路透社還沒有放棄挖掘“陣風”被擊落的真相,經過3個月的調查,終於給出一個結論,不是“陣風”不夠強,而是印度高層情報嚴重失誤。根據兩名印度官員和三名巴方人士提供的說法,印度空軍原本認爲霹靂15導彈射程只有150公里,結果戰鬥中導彈是從200公里以外就發射,印軍戰機飛行員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進入敵方射程,完全沒有做規避動作。
這就暴露出印度的情報系統出現重大問題,情報誤判敵方武器性能,這對任何一個國家的空軍來說都是災難。更要命的是,這已經不是印度第一次在軍事對抗中喫這種虧。早在2019年,印度空軍就曾在克什米爾上空被巴方擊落一架米格-21戰機,後來印度還試圖用“擊落F-16”來挽回顏面,結果被國際機構打臉,如今“陣風”也被打下來,再怎麼嘴硬也難以掩蓋現實。
實際上巴基斯坦不光靠導彈贏了這場空戰,依靠的更多是體系。報道中還披露,巴方在這場戰鬥中使用電子戰手段,來干擾印度的通訊和雷達系統。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軍隊建立了更完整的“殺傷鏈”系統,能更快發現敵人、進行決策、並發動打擊。

而這個系統包括中國製造的武器和設備,還有一套自主研發的數據鏈系統Data Link 17,甚至與瑞典生產的偵察機也進行了整合,這些設備可以共享雷達信息,使得殲-10C戰機在不開雷達的情況下,也能精準鎖定目標併發起打擊。
反觀印度買武器像逛超市,美製的、法制的、俄製的樣樣都有,結果就是系統之間很難兼容,數據難以共享,情報流通不暢,這也讓印度在現代空戰中越來越難佔據主動。因此,這次空戰對印度來說,遠比表面上的“一架陣風被打下來”嚴重得多,例如內部要怎麼處理情報失誤、指揮體系混亂和電戰能力不足,這些都是要印軍接下來面對的難題。
可以說,印度這次空戰喫了一個很大的啞巴虧,情報部門失職、軍隊系統整合差、嘴硬迴避現實,加起來就造成了現在這種被動局面。而印度空軍想要發展,就必須正視自己的錯誤,重視體系化作戰,畢竟軍事實力是基礎,但信息掌握纔是勝負關鍵,當你對敵人的導彈射程還停留在十年前的認知,那哪怕你坐着全球最先進的戰機,也一樣只能變成一堆廢鐵。

總結這次事件,“陣風”戰機被擊落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印度情報誤判,這無疑是兵家大忌,而印度犯下的另一個錯誤就是缺少體系化作戰,只是一味地採購別國的先進武器,從而忽略體系化作戰的重要性,而這兩點加起來纔是“陣風”被擊落真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