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番折騰,通報終於來了,雖然有些細節仍有模糊,難以全面還原事件推進的各種作用因素,比如“工作人員接電話輔警蘇某某因自身業務不熟”等,不足以讓人信服。但起碼事情的來龍去脈算是基本理清楚了。
不該“亮”的都亮了,把該亮的亮出來,沒有那麼複雜。這件事,也許當地還沒想明白,就是一個鄉村道路上會車讓道的事,幾句氣頭話,怎麼就成爲了全國全網關注的輿論風暴。可以說,這次輿情事件,是對防城港基層社會治理的一次透視,當事人“平頭哥”走了那麼多部門,但凡有一個當回事,別老想着“縮”,這事何至於此。也無需再說什麼按程序回覆沒問題了,輿情發酵前,確實沒有人站出來認真對待,這是事實。
從整個事情的脈絡來看,防城港基層自有一套應對輿情處置的工作預案,出了輿情線下如何應對,宣傳口怎麼回覆,如何覈實調查通報等等。然而,顯然,這一套流程不論理念還是手段都過時了。習慣性地把輿情當負面,同時對於怎麼應對媒體和社會關注,沒有提前做好預安排,應對的手段讓人哭笑不得。
我們從今天的通報反過頭來梳理整個事情,發現網民大多數的猜疑是純屬想象,什麼公安部門的領導,什麼僞造證件,滲漏個人信息等等。可當地沒有及時發佈權威信息,確實給了網民想象的時間與空間,此前發佈的支離破碎的信息也讓人產生了更多誤解。不得不說整個工作確實很被動,一步步把輿情推向頂峯。
當然,並非說風涼話,這個事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對於當地,是個好事。一個小切口,真正地把基層的治理問題反映出來了,包括各個部門的擔當履職問題、幹部家風問題、鄉村治理的鄉風文明問題,等等。這或許是個例,但更應是警鐘!這些問題,如果一直藏着掖着,那麼看似正常的運轉之下,必然會積累更多的民怨,會累積更多的風險。風起於青萍之末,“亮證風波”讓平靜的湖面起了波瀾,希望當地能夠以此爲切入點,不輕易放過這次見微知著、整改提升的機會,真正地讓當地的治理水平上一個臺階,讓老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改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評論員 蔣葉俊
編輯 金妮
二審 伍少安
三審 蔣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