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雞娃不如雞自己”?這屆父母拼的是“學習力”!

由 月影說職場 發佈於 職場

'25-07-23

前幾天刷到一個熱搜:“海淀媽媽”給5歲孩子制定的“週末時間表”,從早教到編程,從馬術到外教口語,精確到分鐘。評論區炸了:“這哪是養娃,這是培養CEO啊!”

但更扎心的是另一條高贊回覆:
“你以爲人家在卷孩子?其實人家父母早卷贏了——清北學歷、百萬年薪、資源人脈,孩子不過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摘星星。”

這讓我想起那個“90後父母反向育兒”的段子:
“小時候爸媽說‘你要努力’,現在我說‘爸媽你們得努力’。”

是啊,教育早就不是“孩子埋頭刷題”的單機遊戲,而是“全家組團打副本”的團隊戰。

1. 你的認知,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看過一個
“小鎮做題家逆襲大廠,卻輸給‘資源咖’”的帖子:
主人公985畢業,熬夜加班三年升主管,結果空降的新人23歲——
“藤校畢業、父母是投資人,帶的項目全是家裏資源”。他苦笑:“我拼命跑的終點,不過是人家的起點。”

這就像網友說的:
“寒門難出貴子?不,是寒門父母的信息差太大了。”
當普通家長還在研究“怎麼報補習班”時,高知父母早就摸透了
“華僑生聯考”、“香港DSE”、“國際競賽保送”的捷徑。

2. 真正的“拼爹”,拼的是父母的“進化速度”
最近有個詞特別火——
“學習型父母”
有人吐槽:
“現在當爸媽得考個‘家長資格證’吧?要懂教育心理學、會選學區房、能分析升學政策,還得學Python防孩子作弊!”

但真相是:
“你不學,孩子的天花板就卡死在你的認知裏。”
就像那個
“中專逆襲浙理工”的案例,如果媽媽硬逼他上普高,可能只會多一個抑鬱的學渣。

3. 最好的學區房,是父母的書房
作家王朔說過:
“我不逼孩子成功,因爲我自己就沒多成功。”
但現在更狠的父母是:
“我要成功,順便把孩子帶飛。”

看那些“網紅博士爸媽”的日常:

  • 陪娃刷題時自己考了CFA;
  • 研究國際教育順便拿了香港身份;
  • 爲輔導奧數重學微積分……

網友銳評:“這屆父母雞娃的盡頭,是把自己雞成六邊形戰士。”


“別總問‘孩子爲什麼不努力’,先問問自己:我的認知配得上孩子的未來嗎?”
教育不是一場“雞娃”的馬拉松,而是父母和孩子
“雙向奔赴”的升級打怪。

記住:
當你拼命踮腳,孩子才能看見更高處的光。


#家長該不該雞娃##教育信息差##學習理父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