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或將被迫接受“兩岸統一”? 港媒:中美協商“和統”概率大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7-01


2025年,中美關係走到一個關鍵節點。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後,面對國內經濟壓力和全球多線外交的挑戰,而中國大陸在經濟、軍事和外交上的持續崛起,讓臺灣問題再次成爲國際焦點。最近有香港媒體爆料,特朗普政府可能考慮和中國協商“和平統一臺灣”,這消息一出,網上討論炸了鍋。

一、特朗普是誰?他的行事風格咋樣?

要聊這事兒,先得搞清楚特朗普是個啥樣的人。唐納德·特朗普,1946年6月14日生於紐約皇后區,家裏老爹是搞房地產的,他從小就跟着混,耳濡目染學會了做生意。1968年從賓大沃頓商學院畢業,拿了個經濟學學位,之後接手家族企業,把業務從低收入住房轉向曼哈頓高端市場,搞出特朗普大廈這種標誌性項目。80年代他是紐約商界紅人,但90年代因爲債務問題公司好幾次破產。後來靠品牌授權和真人秀《學徒》翻身,成了美國老百姓熟臉。

政治上,特朗普2016年第一次當總統,靠“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和直來直去的風格,打敗希拉里上臺。任內推“美國優先”,國內減稅,外交上對中國搞貿易戰,對臺軍售180多億美元,還跟蔡英文通電話,打破1979年以來的慣例,把北京惹毛了。2020年輸給拜登後,他不服輸,搞出國會騷亂,2024年捲土重來,又贏了總統選舉,2025年1月20日開啓第二任期。

特朗普這人,決策風格很“商人化”,愛談交易,盯着眼前利益,不太管長遠戰略。他跟金正恩見面談核問題,跟塔利班談判撤軍,都透着一股“能談就談”的勁兒。對臺灣問題,他態度一直有點飄忽,2025年2月記者會上被問到中國大陸動武美國會不會出兵,他只說“我不評論,不想把自己框死”,讓人猜不透他到底咋想。

二、2025年局勢:中美臺三角咋回事?

2025年,中美關係確實挺微妙。中國大陸這幾年發展勢頭猛,經濟穩中有升,軍事實力蹭蹭漲,臺海軍演頻頻,擺明了對臺灣問題不鬆口。反觀美國,特朗普上臺後麻煩不少:俄烏衝突沒完沒了,中東亂成一團,南美經濟拉胯,歐洲盟友還鬧彆扭。國內呢,財政赤字大,黨派撕裂嚴重,他精力有限,不可能啥都管。

臺灣這邊,2024年賴清德上臺,想延續民進黨強硬路線,但國際關注度下滑。以前臺北街頭抗議挺熱鬧,現在人少了,國際媒體也把焦點轉到別處去了。中國大陸趁機推經濟聯繫和外交牌,想用軟實力慢慢拉近兩岸距離,避免硬碰硬。

特朗普這邊呢,剛上臺就對中國加關稅,2025年3月對汽車、零部件和電腦產品加了25%,4月又對臺灣進口貨加了10%,想縮貿易逆差。但對臺軍事支持,他有點含糊,沒明確表態打不打,搞得外界懷疑他是不是真會硬扛到底。美軍內部評估也說,要是臺海真打起來,美國直接插手成本太高,芯片供應鏈、航運、貿易一亂,國內經濟扛不住,對特朗普連任支持率也是個雷。

香港媒體爆料說,中美可能通過非正式渠道接觸過,中方想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美方沒直接拍桌子拒絕,還說要評估。這事兒沒官方證實,但透出個信號:雙方都不想臺海真炸鍋。特朗普要是繼續硬剛,局勢可能失控;要是能談出點啥,說不定還能換點經濟好處或者戰略空間。

三、特朗普爲啥可能被迫接受“和統”?

特朗普第二任期剛開始,國內經濟復甦是頭等大事。加關稅、搞貿易戰看着威風,但美國老百姓更關心飯碗和物價。臺海要是真打起來,全球供應鏈一斷,芯片短缺、物價飛漲,選民第一個罵他。2026年中期選舉在即,他得穩住支持率,不敢隨便玩火。

再說財政,美國赤字已經夠嚇人了,軍費開支再往臺海砸,國會那邊估計得炸毛。特朗普團隊裏有人就直說:“全球多線作戰不現實,臺海成本咱喫不消。”他要是能通過談判省點錢,把精力放國內,不失爲一條路。

2025年,美國外交攤子鋪得太大。俄烏衝突耗着,中東局勢一觸即發,盟友還指望美國撐腰。臺海要是再開戰,美國兵力、資源根本撐不住。日本、澳大利亞這些盟友嘴上喊得響,真打起來未必跟得多緊。特朗普不是傻子,知道硬碰硬不划算。

中國這邊呢,軍事實力今非昔比,臺海附近部署到位,美國要介入得掂量後果。特朗普要是能談個“和平方案”,既不丟面子又能喘口氣,何樂不爲?

特朗普最愛談交易,臺海問題對他來說就是一筆買賣。他要是覺得硬挺臺灣沒啥回報,還不如跟中國換點實在的,比如貿易讓步、能源合作,甚至在別的地方給美國鬆鬆手。他2025年5月記者會上提到“統一與和平”,雖然國務院趕緊說這是講貿易,但這話聽着就耐人尋味。

中國大陸一直說和平統一是目標,要是能談成,美國不插手、不刺激北京,特朗普還能對外吹自己“搞定中美關係”,國內也能拿來宣傳。這樣的買賣,他八成願意幹。

特朗普團隊裏不乏鷹派,像國防部長提名人科爾比這種,主張臺灣多掏錢買武器,但連他們都說別“無謂刺激北京”。這說明啥?就算強硬派也知道,直接對抗代價太大。特朗普可能找個中間路線,既不公開支持統一,也不死磕反對,留點模糊空間。

四、中國這邊咋想的?

中國大陸對臺灣問題態度很明確:統一是大方向,能和平最好。過去幾年,通過經濟拉攏、文化交流、外交施壓,已經在兩岸關係上佔了主動。2024年臺灣選舉後,賴清德想硬扛,但國際支持沒以前那麼足,中國趁機加大力度,擺出“和統”牌。

對北京來說,和平統一省錢省力,避免戰爭砸爛兩岸經濟,還能對外展示大國氣度。要是能跟特朗普談妥,美國不摻和,中國這邊肯定樂意多給點甜頭,比如貿易上讓步,或者在別的地方配合一把。

臺灣內部對“和統”肯定有分歧。賴清德這幫人想接着硬挺,但老百姓裏也有聲音覺得別老當中美博弈的棋子。國際關注少了,臺灣的籌碼也在縮水。要是中美真談出啥,臺灣能咋辦?抗議歸抗議,最後還得看大勢。

國際社會這邊,日本、澳大利亞這些美國盟友對特朗普態度挺忐忑。他要是真鬆口,他們得重新算計亞太佈局。不過對大多數國家來說,臺海不打起來是好事,全球經濟還能喘口氣。

2025年夏,中美要是真在第三國開了非公開會,談臺海問題,估計會冒出幾種可能。第一,美國不公開支持統一,但也不強烈反對,放手讓兩岸自己談;第二,中國給點經濟或戰略好處,換美國少管閒事;第三,特朗普對外吹自己“穩定中美關係”,國內拿來拉選票。

這事兒肯定不會一帆風順。臺灣內部得吵翻天,國際社會也得盯着。但對特朗普來說,只要不打仗、不砸錢,還能撈點好處,他就賺了。他第二任期可能就這麼定位:一個務實的交易者,不硬扛也不全退,靈活應對。

長遠看,臺海局勢咋走得看中美博弈的結果。特朗普要是真鬆口,未來十年亞太格局估計得變。中國這邊能穩紮穩打推進統一,美國也能騰出手幹別的。這對雙方來說,可能都是個能接受的結局。

說白了,特朗普會不會被迫接受“和統”,得看他算的這筆賬劃不划算。對咱中國老百姓來說,兩岸統一是老話題了,能和平解決肯定最好,誰也不想看到打起來。對美國那邊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更關心自個兒經濟咋樣,特朗普能不能別瞎折騰。

港媒說的“中美協商和統概率大”,聽着有點聳人聽聞,但也不是沒譜。2025年這局勢,特朗普要真被逼到牆角,談一談也不是不可能。你咋看?覺得他會硬扛到底,還是會跟中國做筆交易?歡迎留言聊聊,咱一起掰扯掰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