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急了,下令全面審查印度武器,排除中國製造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7-04


最近印度總理莫迪下令全面審查印度軍事裝備,要把中國製造的零部件徹底踢出去,這事兒在國際上鬧得挺大。作爲一箇中國公民,我看到這個消息的第一反應是:這不就是印度又在折騰嘛?但仔細一想,這背後其實挺複雜,牽扯到國際關係、供應鏈安全還有印度的野心。

莫迪爲啥急了?

事情的起因得從2025年5月說起。那時候,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邊境又幹了一仗,用上了無人機和火炮。戰鬥結束後,一架印度無人機在偵察時突然失靈,摔了個稀巴爛。技術人員一拆,發現導航系統的核心芯片是中國產的,還疑似有漏洞能被人遠程操控。這下可把莫迪氣炸了,直接在7月2號開了個會,下令全國軍事裝備來個大體檢,目標就是把中國零部件全揪出來。

這事兒聽着挺突然,但其實早有苗頭。2020年中印邊境對峙之後,印度就一直嚷嚷着要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那時候加勒萬河谷衝突搞得兩邊關係特別僵,印度還禁了一堆中國App,像TikTok、微信啥的。當時軍方也說要清理裝備裏的中國零件,可實際執行得稀鬆,效果不咋樣。很多企業玩兒了個小聰明,從新加坡、馬來西亞轉手進口,表面上看不出是中國貨。這次無人機事件算是徹底把莫迪惹毛了,他覺得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國家安全的底線。

審查到底查啥?

莫迪這回是動真格的,審查範圍特別廣,尤其是無人機和電子設備,因爲這些東西最依賴中國供應鏈。印度國防部下了死命令,所有供應商必須在30天內交出詳細的部件清單,還得接受獨立審計。結果一查,問題還真不少。比如“天空衛士”無人機,控制模塊上明晃晃地刻着中國廠商的標誌;“光輝”Mk-1A戰鬥機,航空電子系統裏有中國芯片;連“阿瓊”坦克的液壓系統都查出了中國產的密封件。更別提“布拉莫斯”導彈了,制導系統里居然也有中國傳感器。這數據一出來,印度自己都嚇一跳。

印度爲啥這麼依賴中國?

說白了,這跟全球供應鏈分不開。中國是世界工廠,尤其在電子元件、芯片這些領域,產量大、成本低,性價比高。印度自己的製造業起步晚,技術底子薄,很多關鍵部件壓根造不出來。比如半導體,印度幾乎沒啥像樣的本土企業,全靠進口。而這些進口貨,哪怕標着美國、歐洲的牌子,背後工廠十有八九在中國的珠三角。

再加上印度軍工企業效率不高,問題更多。有的私企爲了拿合同,先把國產化率吹上天,說80%是自己造的,結果關鍵零件還是進口貨。還有的報個低價中標,後期再找理由加錢,弄得預算超支、交付還老延誤。這種情況下,想徹底擺脫中國零部件,談何容易?

審查咋執行的?

莫迪政府也不是光喊口號,行動上還是下了功夫。國防部專門成立了工作小組,負責把供應鏈查個底朝天。他們要求所有軍工廠和供應商把庫存翻出來,一個個查過去。同時還撥了50億盧比(差不多5億多人民幣)搞研發,想趕緊把本土替代品弄出來。重點是半導體和航空電子,這兩塊兒是中國零部件扎堆的地方。

另外,印度還找了外援,跟以色列、美國簽了技術合作協議。以色列答應幫着開發新無人機,首批設備2026年就能到。美國也簽了個國防技術備忘錄,承諾幫印度搞航空電子和導彈技術。政府還在泰米爾納德邦和北方邦建了國防工業走廊,拉國內外企業投資,打算把產業鏈慢慢搬回自己家。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審查是開始了,可問題也一大堆。首先,印度本土製造能力跟不上。工程師們試着用3D打印機做替代芯片,結果性能差得沒法用。國防部自己都承認,想弄個“純國產”裝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其次,時間和成本壓力太大。陸軍參謀長跟莫迪彙報過,完全排除中國零部件至少得三年,成本還得漲30%。比如“先進牽引火炮系統”(ATAGS),因爲缺合格的國產軸承停了產線,從歐洲買替代品又貴得離譜。這還不算私企那些亂七八糟的事兒,像數據造假、拖延工期啥的,搞得軍方頭疼不已。

再者,全球供應鏈那張網太複雜了。你以爲買的是以色列貨,結果零件還是中國產;標着美國技術,工廠照樣在中國。這種情況,想把中國徹底踢出去,等於跟全球化對着幹,難度可想而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