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小時內,大陸150艦機繞臺,072A艦逼近臺北,臺積電前總裁預警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7-04


最近臺海局勢有點讓人喘不過氣,大陸軍方在短短96小時內出動150架次軍機和多艘軍艦繞着臺灣轉了一圈,其中一艘072A型登陸艦還逼近了臺北附近。與此同時,臺積電前總裁蔣尚義又拋出一句重磅警告,說大陸芯片產業崛起可能會把全球市場格局給顛覆了。這事兒聽着就挺炸裂,軍事壓力加上科技競爭,感覺像是雙重夾擊。

2025年6月30日到7月3日這96個小時,大陸解放軍在臺海周邊搞了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根據公開信息,這次行動涉及142架次軍機和8艘軍艦,繞着臺灣島巡航了一圈。別看這數字聽着挺嚇人,其實這幾年類似的行動不算少見,但這次的規模和節奏確實有點不一樣。

150艦機的具體規模意味着啥

先說這150個艦機。官方數據是142架次軍機加8艘軍艦,這裏“架次”指的是飛機出動的次數,不是飛機總數。比如一架飛機飛出去再回來,可能就算兩架次。所以實際參與的飛機數量可能沒150那麼多,但也不少。軍艦方面,8艘不算特別誇張,但配合上百架次軍機,整體氣勢很足。

這些軍機裏,估計有殲-16、殲-20這樣的主力戰鬥機,還有轟-6轟炸機,甚至可能有運-20運輸機或者預警機。軍艦這邊,除了那艘特別顯眼的072A登陸艦,可能還有054A護衛艦、052D驅逐艦這些常客。具體的型號組合雖然沒完全公開,但從過去幾次行動看,這種搭配挺常見,主要是展示綜合戰鬥力。

爲啥說這次規模有點特別呢?對比一下,2021年10月大陸曾創下單日56架次的紀錄,這次96小時平均每天差不多35到40架次,強度不算最高峯,但持續時間長,覆蓋範圍廣,算得上一次“持久戰”式演練。而且這次不光是飛一圈嚇唬人,還真有艘登陸艦跑到了臺北附近50海里的地方,這距離可不遠,開船也就幾個小時的事兒。

072A登陸艦逼近臺北的信號

說到那艘072A型登陸艦,這可能是整個事件裏最抓眼球的部分。072A是中國海軍的大型坦克登陸艦,能裝坦克、裝甲車和幾百名士兵,專門用來幹搶灘登陸的活兒。這艘船出現在臺北東北方向50海里(大約92公里)的海域,離臺灣本島近得有點讓人心裏發毛。

50海里是個啥概念呢?國際海事上,12海里是領海範圍,24海里是毗連區,200海里是專屬經濟區。這艘072A雖然沒進臺灣的領海,但50海里已經足夠近,稍微加速就能到家門口了。更關鍵的是,登陸艦這玩意兒不是隨便出來遛彎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暗示了一種可能性——如果真要動手,登島作戰是選項之一。

臺灣方面一開始居然沒啥動靜,後來才說是雷達把這艘登陸艦當成了商船,沒及時反應。這事兒聽着挺離譜,畢竟登陸艦和商船的外形、航速都不一樣,雷達信號也有區別。臺軍自己也承認是“失誤”,但這暴露了他們的偵察和反應能力有漏洞。退役將領慄正傑就說了句狠話,說大陸如果真要登島,2小時就能搞定。雖然有點誇張,但也說明這事兒確實戳到了臺灣防禦的痛點。

大陸爲啥這麼幹

大陸這次行動的目的,官方沒明說,但從地緣政治和軍事邏輯上看,有幾點挺明顯。第一,這是在回應臺灣當局的一些動作。2025年6月底,臺灣正在籌備“漢光41號演習”,打算集結2.2萬人搞防禦演練。大陸這時候來一波大動作,擺明了是想打斷節奏,告訴對方:你練你的,我也能隨時來真的。

第二,這是在秀肌肉給周邊國家看,尤其是美國和日本。臺海這塊地方不只是兩岸的事兒,美國一直把臺灣當棋子,日本也擔心自己離得太近會被牽連。大陸用150艦機加上登陸艦這麼一亮相,等於是說:我有能力在這片區域控場,誰也別想輕易插手。

第三,也是給島內民衆和“臺獨”勢力敲個警鐘。登陸艦都到臺北附近了,這不只是軍事演習,更是一種心理戰。讓島內的人看看,硬碰硬的下場可能沒那麼好受。

臺積電前總裁蔣尚義的預警

就在這節骨眼上,臺積電前總裁蔣尚義又出來說話了。他在2025年的一次公開活動上提到,全球半導體產業要迎來“倍感壓力的時期”,因爲大陸的芯片產業正在快速崛起,可能會把全球市場價格拉下來,最終主導局面。這話聽着挺玄乎,但結合他過去的經歷和現在的情況,還真有點道理。

蔣尚義不是隨便啥人,他是半導體行業的大佬。1946年出生在重慶,後來跟着家人去了臺灣,大學唸的是臺大電子工程系,之後在美國普林斯頓和斯坦福拿了碩士和博士學位。他在德州儀器、惠普這些國際大廠幹過,1997年被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請回去,帶着團隊把臺積電從技術落後的二流廠變成了全球芯片龍頭。後來他還去過中芯國際、武漢弘芯,現在在鴻海(富士康)做半導體戰略規劃,一輩子都在這行裏混,啥沒見過。

他在臺積電的時候,帶隊搞定了0.13微米、16納米這些關鍵技術,把臺積電的地位抬到了跟英特爾、三星掰手腕的地步。所以他說的話,行業內外都得掂量掂量。

蔣尚義這次警告的核心是啥呢?他說大陸的芯片產業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只會造低端貨的水平了。2025年,大陸企業在14納米以下的製程上有了突破,尤其是7納米芯片開始量產。這可不是小打小鬧,7納米已經是高端水平,能用在手機、電腦甚至軍工產品上。

他還提到,大陸現在有完整的國產供應鏈,從設計到生產再到封裝,基本都能自己搞定。以前大陸芯片產業靠進口設備和軟件,動不動就被卡脖子,現在不一樣了,國產替代做得有模有樣。產能上來了,價格自然就下來了,可能會把全球芯片市場攪得天翻地覆。

對臺積電來說,這是個挑戰。臺積電現在靠3納米、2納米這些尖端技術喫飯,客戶有蘋果、英偉達這些大佬,短期內地位穩得很。但蔣尚義也說了,成熟製程(比如28納米、14納米)這塊市場,大陸會用低價搶佔,臺積電的利潤可能會被擠壓。

你可能會問,蔣尚義說芯片的事兒,跟大陸艦機繞臺有啥關係?其實還真有聯繫。臺積電是臺灣的經濟命脈,全球一半以上的高端芯片都靠它生產。如果臺海真打起來,臺積電的工廠停擺,全球科技產業都得跟着抖三抖。大陸的軍事壓力不光是衝着“臺獨”去的,也是衝着這種經濟籌碼來的。

反過來,大陸要是真在芯片上崛起,臺灣的經濟優勢就沒那麼明顯了。蔣尚義的警告就是在提醒大家:別光盯着軍事衝突,科技這塊的仗早就開打了,而且可能會決定未來的輸贏。

這96小時的軍事行動加上蔣尚義的預警,表面上是兩件事,但背後邏輯是連在一起的。咱們來一步步拆開看。

大陸這幾年在臺海問題上的策略很清楚:軍事上保持高壓,科技上加速追趕。150艦機繞臺不是孤立事件,過去幾年類似的巡航越來越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這是在告訴臺灣和它的靠山(主要是美國),硬實力這塊大陸不虛,誰也別想輕易翻盤。

科技這邊,芯片產業是重頭戲。美國這幾年一直在制裁大陸的高科技企業,想把芯片技術鎖死,但效果越來越差。大陸自己憋着勁搞突破,現在7納米都出來了,未來5到10年可能真能跟臺積電、英特爾這些大廠正面剛。這不只是經濟問題,芯片還能用在軍事裝備上,戰鬥力也會跟着水漲船高。

臺灣這邊的日子不好過。軍事上,臺軍的裝備和訓練跟大陸比有差距,這次072A的事兒暴露了偵察和反應能力的問題。經濟上,臺積電是最大的底牌,但大陸芯片崛起可能會讓這個底牌沒那麼硬了。

大陸爲啥敢這麼硬氣?一是實力上來了,軍事實力不用說,經濟上芯片產業也開始站穩腳跟。二是時機合適,美國現在忙着內部問題和中東局勢,分不出太多精力管臺海。日本雖然想摻和,但離得近也怕捱打,基本不敢輕舉妄動。

還有一點,大陸很清楚臺灣內部的情況。島內民衆對“臺獨”支持率這幾年一直在降,尤其是年輕人,很多人覺得和平比對抗更實際。這次軍事行動和芯片崛起的消息,可能就是在推着島內輿論往這個方向走。

往後看,臺海局勢會咋樣呢?短期內,大陸應該還會保持這種高壓態勢,軍事演練不會停,科技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臺灣這邊可能會在軍事上多花錢,但經濟上壓力會更大,尤其是臺積電如果利潤下滑,日子不會好過。

長期來說,兩岸統一的可能性在上升。已故的李敖早就說過,統一是大勢,時間只是個變量。現在看,他的判斷還挺準。軍事和科技這兩張牌如果大陸都捏好了,臺灣的籌碼會越來越少。

96小時內150艦機繞臺,072A登陸艦逼近臺北,再加上蔣尚義的芯片預警,這一切都指向一個現實:臺海的博弈不只是槍炮的事兒,更是科技和經濟的較量。大陸在用行動告訴大家,它有能力也有決心把這盤棋下到底。臺灣呢,夾在中間,既有壓力也有選擇。未來會咋樣,誰也說不準,但這事兒肯定還沒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