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四國湊一塊兒,在華盛頓簽了個“四方關鍵礦產倡議”,想搞個稀土聯盟,打算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這事兒聽起來挺硬氣,畢竟稀土這東西在高科技和國防領域太關鍵了,中國手裏攥着全球80%的供應,誰不眼紅啊。可沒過一天,美國總統特朗普這邊就整了個大反轉,商務部宣佈取消對華芯片設計軟件的出口限制。這不擺明了是對中國示好嗎?外界都猜,這估計是爲了換中國鬆口稀土出口。這下子,四國剛牽手還沒捂熱乎,就被特朗普這手操作弄得有點懵。
稀土爲啥這麼重要?
先說說稀土是啥吧。稀土不是土,是17種稀有金屬元素的統稱,比如鑭、鈰、釹啥的。這些東西看着不起眼,但在現代工業裏那是真寶貝。智能手機、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機、導彈制導系統,哪個離得開稀土?尤其是釹鐵硼磁鐵,那可是電動車和軍工裝備的核心部件,全靠稀土裏的釹和鐠支撐。
中國在這塊兒是老大,手握全球80%的稀土供應量。2025年初,中國突然收緊稀土出口政策,對美國和西方國家直接按了暫停鍵。這一下可把大家急壞了,因爲供應鏈直接斷了。美國的F-35戰機、日本的混合動力車、澳大利亞的風電項目,沒稀土全都得歇菜。四國一看這情況,覺得不能再被中國卡脖子了,得趕緊抱團自救。
四國聯盟咋來的?
2025年7月2日,美國華盛頓,特朗普牽頭把日本、澳大利亞、印度拉一塊兒,正式簽了“四方關鍵礦產倡議”。這事兒的核心目標很簡單:到2030年,搞出一個不靠中國的稀土供應鏈。說白了,就是四國湊資源、拼技術,自己玩兒自己的。
美國:帶頭大哥,喊口號最響。特朗普上臺後一直推“美國優先”,這次也不例外,想通過聯盟把稀土命脈抓手裏。不過美國自己稀土加工能力弱,基本靠進口,國內就加州那一個Mountain Pass礦還湊合。
日本:技術擔當。日本稀土加工技術全球領先,像日立金屬這種企業能把稀土提純到99.9%,但原料全靠進口,供應鏈一斷就傻眼。

澳洲有全球第二大稀土儲量,像Lynas公司手裏攥着不少好礦,但開採受環保限制,產量上不去。印度稀土儲量也不少,莫迪政府想借這機會提升國際地位,可基礎設施太差,加工能力幾乎爲零。
這四國湊一塊兒,想法挺好:澳洲挖礦,日本加工,美國出錢出市場,印度補位。可現實沒那麼簡單。籤協議那天,四國領導人站一塊兒拍了照,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各自心裏都打着小算盤。
聯盟剛起步就碰壁
首先是技術短板。日本加工技術是強,可產量跟不上。中國一年能產20多萬噸稀土,日本全開馬力也就幾千噸,差遠了。美國這邊更慘,Mountain Pass礦年產也就4萬噸,還得運到中國加工。印度連像樣的加工廠都沒有,純靠進口。
其次是成本。稀土開採和加工不便宜,尤其是環保要求高的國家,像澳大利亞,礦還沒挖呢,環保組織就先跳出來鬧了。澳洲的Lynas公司想擴產,結果被當地居民告上法庭,項目拖了好幾年。反觀中國,成本低、效率高,四國加一塊兒也拼不過。
最後是協調問題。四國各有各的利益訴求,美國想當老大,日本怕當冤大頭,澳大利亞不想只當礦工,印度還得防着中國報復。開會籤協議容易,真幹起來誰也不想多掏錢多出力。
特朗普爲啥對中國讓步?
就在四國聯盟成立的第二天,2025年7月3日,美國商務部扔出個重磅消息:取消對華芯片設計軟件的出口限制。這東西是半導體產業命根子,美國之前死掐着不給中國,爲啥突然鬆手了?

答案不復雜:稀土換芯片。2025年初中國掐了稀土出口,美國高科技產業直接慌了。芯片製造需要稀土材料,像光刻機裏的光學元件就離不開鑭系元素。中國這一招釜底抽薪,逼得美國不得不低頭。取消芯片設計軟件限制,明顯是跟中國做了交易:你給我稀土,我給你技術。
特朗普這人吧,嘴上硬氣,實際很務實。他在記者會上說了:“我們得保證稀土供應,這對經濟太重要了。”這話聽着挺直白,其實背後壓力不小。國內企業早就嚷嚷着供應鏈斷裂,特斯拉、波音這些大廠都找上門來催他想辦法。加上2025年美國經濟復甦勢頭不穩,特朗普不想再給自己添堵。
特朗普這一讓步,直接把四國聯盟弄得有點尷尬。日本這邊最不爽,畢竟他們最怕中國卡稀土,聯盟剛起步,美國就跟中國眉來眼去。日本外務省官員私下抱怨:“美國這算啥盟友?”澳大利亞和印度也沒好氣,覺得美國這操作太不靠譜,聯盟剛建就給人感覺要散架。
其實盟友的擔心不是沒道理。特朗普這手玩得太短視,換來點稀土供應是解了燃眉之急,可聯盟的長期目標怎麼辦?日本投了錢搞技術研發,澳大利亞冒着環保壓力開礦,結果美國這邊先跟中國妥協了,誰還願意接着幹?
更糟的是,特朗普這時候國內還亂套了。就在聯盟成立那天,加利福尼亞州牽頭,20個州的總檢察長一塊兒把特朗普政府告了,說他們私自共享醫療數據,違反隱私法。這事兒跟稀土沒直接關係,但政治影響不小。特朗普本來就因爲經濟問題被反對黨盯着,這下又多個口實,民主黨直接罵他“賣國”。
這訴訟拖了好幾個月,最後法院駁回一部分指控,但特朗普的支持率還是掉了。他不得不在國會里跟人妥協,保預算案過關。這時候再看他對外政策,明顯是裏外不是人。
四國聯盟成立後幾個月,進展慢得像蝸牛。日本政府掏了1000億日元搞稀土技術,澳大利亞跟美國簽了幾個開採協議,印度也開始建加工廠。可這些都是小打小鬧,離獨立供應鏈還差十萬八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