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裝了!美國攪局南海從幕後到前臺,我們可借力打力奪取戰場主動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07-30

話說南海這塊地方,本來就是咱們中國固有領土,可這些年總有外人來攪和,尤其是美國和菲律賓聯手搞事。

從2023年開始,美國對南海的插手越來越明目張膽,從原來躲在後面出主意,到現在直接派軍艦軍機上陣,簡直不裝了。這不光是幫菲律賓撐腰,更是想借機圍堵中國,維護它在亞太的霸權。咱們中國呢,一直講究和平發展,但面對這種挑釁,也得聰明應對,借力打力,變被動爲主動,牢牢抓住戰場控制權。

先說說美國怎麼從幕後走到前臺的。早在2010年代,美國就打着“航行自由”的旗號,在南海晃悠,但那時更多是間接干預,比如給菲律賓提供情報支持,或者慫恿它去國際法庭告中國。2016年那個所謂仲裁案,就是菲律賓在美國的鼓動下搞出來的,美國雖沒直接參與,但背後推波助瀾,明擺着想用法律手段壓中國。結果中國不認賬,堅持歷史權利,這事也就不了了之。可美國沒死心,到了拜登上臺後,南海成了它“印太戰略”的重點,表面上說維護國際法,其實就是想拉幫結派,針對中國。

轉到2023年,局勢開始升級。菲律賓新總統小馬科斯上臺後,外交政策大轉彎,從前任杜特爾特的親中,轉向親美。他簽署協議,允許美國使用菲律賓四個額外軍事基地,這些基地都靠近南海,戰略位置關鍵。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訪問馬尼拉時,重申《美菲共同防禦條約》適用於南海,這等於給菲律賓打了包票,說中國要是動真格,美國會出面。4月,美菲搞了史上最大規模的“肩並肩”聯合軍演,1.7萬多名士兵參與,地點就在巴拉望島附近,模擬登陸作戰。這演習不光練兵,還帶政治意味,美國想展示肌肉,告訴中國南海不是你家後院。

同年8月,菲律賓船隻試圖向仁愛礁非法坐灘的軍艦運建築材料,中國海警依法阻攔,美國馬上跳出來發表聲明,指責中國侵犯航行自由,還派記者隨菲船拍照放大事件。9月,美菲首次在南海聯合巡航,美國“拉爾夫·約翰遜”號驅逐艦和菲律賓船隻並排行駛,路徑靠近中國島礁。11月,又來一次,美國“吉福茲”號瀕海戰鬥艦直接闖入仁愛礁鄰近水域,這次距離臺灣才200公里左右。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公開說,這是維護國際法。12月,中菲船隻在黃巖島附近碰撞,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在記者會上否認中國主權主張,重申美菲條約義務。這些舉動,標誌着美國從提供修復坐灘軍艦的建議,到公開巡航,已完全走到前臺。

進入2024年,美國動作更大。3月,菲律賓船隻闖仁愛礁,中國海警驅離,美國海軍“羅斯福”號航母打擊羣進入南海,艦載機模擬空中支援。6月,菲律賓補給船接近仁愛礁,中國海警執法,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打電話給菲律賓國防部長,提供情報支持。拜登政府宣佈向菲律賓追加5億美元軍事援助,進一步加強防務聯盟。8月,菲律賓船隻再次運補,美國MQ-9無人機在上空監視。9月,美菲聯合演習,美國航母編隊參與,模擬對抗中國艦艇。10月,中菲在南海繼續對峙,美國國務院譴責中國“攻擊”。12月,美菲又在斯卡伯勒淺灘附近衝突,中國指責菲律賓侵權,美國回應支持菲律賓。這些事件顯示,美國不再滿足於幕後操盤,而是直接軍事介入,推動南海緊張升級。

2025年上半年,局勢沒緩和。1月,美菲第五次“海上合作活動”在巴拉望舉行,美國“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羣參與。2月,菲律賓、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在南海舉行第七次多邊海上合作行動。3月,美國和菲律賓計劃4月舉行第40次“肩並肩”軍演,範圍包括巴拉望和呂宋島西側。4月,菲律賓人員登鐵線礁,中國海警查證,美國代表在東盟海事安全對話上支持菲律賓主張。5月,美菲“海上戰士兵合作”軍演從5月26日到6月6日,焦點還是南海爭端。6月,美菲第七次聯合演習,中國轟-6轟炸機現身爭議島嶼,展示實力。7月,英國和澳大利亞官員批評中國在南海行爲,美國國務院重組,但裁掉南海專家辦公室,這反倒暴露了內部混亂。

這些年,美國的干預不光軍事,還帶外交和經濟色彩。它拉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等國,擴大“國際統一陣線”,甚至歐洲國家如德國、法國派軍艦到印太巡航。特朗普上臺後,雖然重組國務院,但對南海優先級沒變,繼續說維護自由航行。菲律賓呢,小馬科斯推動親美政策,簽署《菲律賓海洋區域法案》,強化南海主張,但國內經濟壓力大,國際批評也多。他家族歷史複雜,父親老馬科斯當年威權統治,1986年下臺流亡美國,小馬科斯回國後從政,2022年當選總統,任期到2028年。可他的強硬立場,招致中菲關係緊張,衝突頻發,如中菲船隻碰撞,但沒升級成大規模對抗。

面對美國和菲律賓的挑釁,中國沒坐以待斃,而是借力打力,聰明反制。這概念出自中國傳統軍事智慧,意思是用對手的力量打對手,不硬碰硬,而是順勢而爲。過去,中國在南海保持克制,不給周邊國家太大軍事壓力,創造穩定環境。

南沙三大島建了機場,但沒永久部署重兵,只臨時派054A驅逐艦、運-8巡邏機、空警500等。現在局勢變了,美國從幕後到前臺,菲律賓拉着它介入中菲爭議,中國就得亮劍。

具體說,中國加強南海防禦體系。在南沙島礁完善警戒、防空、反導、對海對陸、反登陸單元。部署殲-11戰鬥機於永興島,提升快速反應能力。過去西沙戰機作戰半徑有限,現在南沙三大島機場啓用,戰機、直升機能快速出動。機動部署鷹擊-18反艦導彈,在距菲律賓侵佔島礁較近區域,射程覆蓋300公里火箭炮。這些武器克服高溫高溼高鹽難題,通過定期輪換保障可靠。好處多:一是完善防禦,二是快速應對美軍艦機,三是增強爭議海區控制,四是爲解決島礁被佔問題打基礎。

借力打力體現在外交和軍事上。美國挑釁在先,中國就以此爲由強化措施,其他國家沒法指責。菲律賓咎由自取,拉美國用條約對付中國,中國強硬回應理所應當。中國強調防禦針對挑釁,保持克制,繼續巡邏島礁。2025年,中國繼續在南海巡航,轟-6展示投送能力,美菲聯合行動增加,但中國沒讓步。東盟國家大多中立,不想捲入大國博弈,中國推動“南海行爲準則”談判,緩和局勢。

其實,這事的核心是美國想維持霸權,中國崛起讓它不安。南海貿易額3.36萬億美元,佔全球三分之一,中國80%能源進口走這裏,美國40%貿易也過南海。可美國不承認中國權益,堅持“九段線”無效,2016仲裁案就是證據。但中國歷史權利早在1970年代就主張,越南、馬來西亞等也佔島礁。菲律賓佔9個,中國控帕拉塞爾全島,越南29個,菲律賓8個,馬來西亞5個,中國5個,臺灣1個。爭端複雜,但中國主張和平解決。

小馬科斯推動法案,但面臨國內壓力,經濟靠中國貿易,南海漁業也重要。他的親美,讓菲律賓成棋子,美國援助5億,但菲律賓國防預算不足,現代化慢。特朗普時代,美菲關係可能變,但南海優先不變。中國呢,利用美菲動作,加速島礁建設,提升海軍實力。借力打力,不是被動防守,而是主動塑造環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