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國打的一蹶不振,基辛格說:這是連美國自己都不想提到的戰爭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07-30

說起朝鮮戰爭,這場仗在美國那邊就是個不願多提的疙瘩。基辛格在2011年出的書《論中國》裏頭,直白地指出,這場戰爭對美國來說,等於一次大挫敗。

作爲核大國,美國愣是沒法往前推進,停戰協定簽下來,形同失敗。基辛格這個人,活了100歲,2023年11月29日才走,他一生搞外交,見過大風大浪,對中國瞭解得透徹。他覺得朝鮮戰爭不光是場仗,還重塑了亞洲格局,讓中國從百廢待興的新國家,一下子站穩腳跟,成爲讓人不敢小看的軍事力量。

基辛格出生在1923年的德國,原名叫海因茨·阿爾弗雷德·基辛格,猶太家庭。1938年,納粹迫害猶太人,他15歲時跟家人逃到美國紐約。剛到那兒,不會說英語,白天在工廠縫紐扣,晚上學英語。1943年入籍美國,當兵去歐洲戰場,當過反情報員,還參與解放集中營,抓過蓋世太保,得了銅星勳章。戰後進哈佛,1950年本科畢業,1954年博士,論文寫歐洲外交平衡,奠定他現實主義外交思路。後來在哈佛教書,寫書談核武器和外交,成了專家。1969年進尼克松政府,當國家安全顧問,1973年兼國務卿,到1977年卸任。他推動中美破冰,1971年祕密訪華,鋪路給尼克松1972年訪華。卸任後開諮詢公司,繼續影響美國政策,多次訪華,被叫“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書裏分析中國戰略像圍棋,長遠佈局,不是西方那種短兵相接。

朝鮮戰爭1950年6月25日打響,朝鮮北部軍隊南下,聯合國安理會蘇聯缺席,美國主導組16國部隊干預。起初北部軍隊推進快,把南部和美軍擠到釜山。麥克阿瑟搞仁川登陸,9月15日實施,扭轉局面,9月28日收復漢城,10月7日越過三八線,直奔鴨綠江。美國本來想統一整個朝鮮,聯大決議授權建立統一政府。基辛格書裏說,美國低估中國,以爲新中國剛打完內戰,裝備落後,沒膽子對抗。麥克阿瑟自大,放話中國敢來就打回石器時代。但中國多次警告,6月28日毛澤東講話,說亞洲事亞洲人管。9月30日周恩來警告,越三八線中國不會坐視。10月3日又通過印度大使重申。

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過鴨綠江,10月25日溫井第一仗,一個多小時奪陣地,美軍措手不及。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長津湖和清川江,美陸戰一師被圍,撤退丟裝備。基辛格分析,這仗中國用劣勢裝備對抗現代化軍隊,靠意志和戰術,證明中國不是軟柿子。麥克阿瑟急了,想用核武器打中國本土,白宮拒絕。他還聯繫蔣介石反攻大陸,沒成。1951年4月11日,麥克阿瑟被免,李奇微接手。第五次戰役,4月22日美軍想合圍,志願軍第60軍阻擊,掩護撤退。6月鐵原阻擊,志願軍9000人對2.5萬,守住陣地。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43天反覆爭奪,美軍無力再攻。

1953年7月27日板門店籤停戰協定,戰線回三八線,非軍事區設。志願軍犧牲18萬多人,美軍及盟軍傷亡40多萬。美國投了大量兵力,陸軍1/3、空軍1/5、海軍近一半,花數百億美元,消耗7300萬噸物資,沒統一朝鮮。基辛格說,這對美國是陰影,作爲超級大國,被中國打得無力推進。戰爭後,美國官方淡化,稱“朝鮮衝突”,老兵回憶充滿恐懼。基辛格書裏強調,中國通過這仗確立軍事強國地位,亞洲革命中心,威信不墜。後來美國打越南時,就忌憚中國介入。

基辛格觀點有深度,他說朝鮮戰爭不是單純勝負,對中國是結束百年恥辱象徵,給美國最大警告。蘇聯也沒撈好,本想借刀殺人,結果中蘇關係裂痕,中美反而接近。基辛格分析,冷戰頭30年,中國軍事行動讓美蘇捉摸不透,總衝破包圍圈。朝鮮就是例子,中國不懼強大對手,寸土不讓。基辛格現實主義看問題,強調權力平衡,不搞意識形態掛帥。他推動中美和解,就是從這教訓出發,認識到忽略中國戰略意圖,會誤判。

戰爭起因,美方說抵抗侵略,但基辛格書裏承認,美國一開始沒朝鮮軍事計劃,參戰後想統一。第七艦隊進臺灣海峽,干預中國內政。中國視脣亡齒寒,必須出兵。基辛格說,美國誤讀中國意圖,以爲北京接受聯合國秩序,但中國不認沒參與設計的體系。結果,中國出兵扭轉戰局,把聯合國軍趕回三八線。基辛格坦承,這仗中國最大贏家,國際地位飛躍。戰後日內瓦、萬隆會議,中國受尊重。蘇聯啓動156項援助,幫助中國工業化。

麥克阿瑟那種自大,基辛格沒美化,他說麥克阿瑟低估中國,導致失算。杜魯門政府本不想惹中國蘇聯,但麥克阿瑟越權推進。基辛格書裏記錄,美國以爲中國弱,實際中國戰略繼承傳統,孫子兵法,注重長遠。志願軍戰術,夜間作戰,快速戰,補給弱但意志強。基辛格說,這制約了美國後來越南戰略。

基辛格一生影響大,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因巴黎協定結束越戰,但爭議多,有人說他忽略道德,支持獨裁對抗蘇聯。他外交現實,強調國家利益。晚年還活躍,2023年7月訪華,100歲高齡,討論中美合作。去世後,中國外交部說他中國人民老朋友。他書《論中國》分析中國歷史外交,從鴉片戰爭到現代,贊中國戰略連續性。

朝鮮戰爭教訓深,美國不願提,因爲暴露弱點。基辛格說,這仗中國不只是平局,還奠定威信。戰爭消耗大,美軍損失231架F-86,志願軍空軍擊落330多架聯合國機。蘇聯空軍也參戰,擊落1100多架,但損失335架。基辛格強調,三角外交從中蘇邊界衝突開始,中國轉向美國,尼克松訪華就是結果。

總體看,基辛格視角接地氣,他不誇張,說中國崛起從朝鮮開始,給美國敲警鐘。戰爭後,中國援助亞洲反殖民,越南等受益。美國學乖,避免直接對抗中國。基辛格提醒,中美需對話,避免新冷戰。他分析有內涵,提醒世界,中國軍事威信從那仗來,不可忽視。

基辛格走後,他的觀點還值琢磨。朝鮮戰爭70多年過去,但影響在中美關係裏頭。基辛格說,美國被中國打得一蹶不振,不是誇張,是事實,美國官方記錄淡化,老兵陰影重。這仗讓中國自信,國際上不敢隨意挑釁。基辛格書裏總結,冷戰各方失敗,但中國從中崛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