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空降新住持不到1天,老底被扒遭抵制,與釋永信大相徑庭?

由 博覽歷史 發佈於 歷史

'25-07-30

2025年7月29日下午,嵩山少林寺高調發布一則公告,稱禮請印樂法師出任少林寺新任住持。這距離前任住持釋永信被立案調查,僅過去了兩天時間。

不到24小時,新住持的名字就登上熱搜,原因不是上任儀式的莊嚴肅穆,而是網友對這位“空降和尚”的一輪又一輪“刨根問底”。

這場原本被認爲是少林寺撥亂反正的關鍵一步,卻迅速被輿論捲入另一場風暴。新住持剛一亮相,就被網友扒出舊事,包括座駕價格、談吐風格,乃至長相氣質,都成了討論焦點。

有人驚呼:這簡直是第二個釋永信的翻版。也有人堅定表示:真要改革,印樂或許是最合適的人。

印樂法師的名字,此前在普通公衆中並不算響亮。可在宗教圈內,他早已是一位站得住腳的“老資格”。

他1966年出生於河南桐柏,1982年剃度出家,1983年受具足戒,1986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系統接受佛學教育的高學歷僧人。

此後他還曾赴斯里蘭卡深造,後獲泰國摩訶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稱號。

他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祕書長,河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還是現任全國人大代表。2003年起,他接手管理當時已停擺多年的洛陽白馬寺,兩年後升任方丈,並將白馬寺打造成中國佛教界公認的“中原第一清修樣板”。

印樂法師上任後,提出“農禪並重”,恢復傳統僧人自耕自足的生活方式。寺內僧人每天參與田間勞動,講經修行並重,香火錢、門票收入、商鋪租金等全部收歸寺內統一管理,賬目清晰公開。

白馬寺從不允許商業演出,也不設功德收費項目。連香灰、素齋、開光等服務,都是信衆自由施捨,不強求、不售賣。

在他任內,白馬寺還成爲國際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印度、緬甸、泰國政府先後在白馬寺捐建具有本國風格的佛殿,使其成爲世界唯一集四國佛教建築於一體的寺院。他也頻繁赴海外弘法,推動佛教文化在東南亞、歐美傳播。

正是這樣的背景,讓他在釋永信出事後,被臨危禮請爲少林寺新任住持。官方通報顯示,印樂法師的任命經過少林寺“兩序大衆民主評議”,並履行佛教協會與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程序,符合《漢傳佛教寺院住持任職辦法》相關規定。

不過,印樂法師剛被宣佈上任,網絡上就炸開了鍋。有網友翻出他早年接受媒體採訪的視頻片段,質疑其語氣過於世俗;也有人爆料稱他座駕是一輛價值兩百萬元的路虎攬勝,立刻引來“和尚開豪車”的口誅筆伐。更有評論認爲他“長相不慈悲”,甚至有人公開表示無法接受一個“不像高僧”的住持管理少林。

這些非議在社交平臺迅速發酵,形成兩極分化的態勢。一方質疑他是“體制內和尚”,是另一個版本的釋永信;另一方則力挺其白馬寺經驗,認爲他是拯救少林的最佳人選。

有人直言:“白馬寺能被他帶成清修樣板,說明不是沒有辦法,而是看有沒有人真想幹。”

面對滿屏質疑,釋印樂並未迴避,而是迅速拿出了改革“三板斧”。他宣佈將在三年內取消少林寺所有商業演出團,全面停止表演外包,重塑“禪武合一”的本質。他表示:“佛門不是馬戲團。”這句話一出,點贊如潮。

接着,他提出將重建少林寺內部結構,恢復“農禪合一”的修行制度。僧人必須勞作與講經並舉,不再依賴外包表演收入。同時,寺外商鋪將統一管理,徹底清理商業化氛圍。

第三項改革,是文化傳播路徑的更新。他明確提出,要開展“夜話禪堂”中英雙語講經直播,建立“清淨寺廟”認證體系,並推動“禪修+公益”模式,逐步取代傳統旅遊和表演營收邏輯。

這些改革方向,與釋永信當年的“功夫+旅遊+演藝”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釋永信在任期間,將少林寺打造成一個全球聞名的功夫品牌,註冊商標超過700個,控制或參股企業達18家,年營收超過10億元。一時間,“少林”成爲文化IP,演出團飛遍世界,商業活動如火如荼。

但隨着時間推移,少林寺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信仰景區化”的質疑。掃碼燒香、功德貼紙、天價祈福等亂象頻出。

2015年起,關於釋永信私人生活、貪腐傳聞頻頻曝光,引發公衆對佛教商業化的深刻反思。

2025年,釋永信被正式立案調查,標誌着這一模式走到盡頭。方丈室被貼封條,紀念碑被苫布遮蓋,題字匾額被摘除。曾經風光無限的“CEO方丈”,最終在一紙通報下落幕。

印樂法師的到來,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對這一商業模式的糾偏。從白馬寺到少林寺,他走的是一條反向之路。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不評價別人怎麼做,我們堅持把寺廟還給信仰。”這句話,被不少人視爲對白馬寺模式的最好註腳。

當然,少林寺的改革遠比白馬寺複雜得多。少林寺揹負的不只是信衆的期待,還有龐大的經濟結構和外部合作網絡。

演出團、旅遊公司、商標授權、功夫學校,早已形成一套盤根錯節的體系。改革若走得太急,可能引發信衆流失,利益衝突;若走得太慢,又會被視作“換湯不換藥”。

更棘手的是,部分僧人已習慣了商業化下的穩定收入與生活方式,如何讓他們重新回到“掃地種菜講經”的狀態,將是印樂法師面臨的最大挑戰。

據瞭解,釋印樂上任當天,少林寺門口的“方丈”牌匾已經被摘除。原本屬於釋永信的辦公室,也被全面清理。這些動作雖小,卻意味深長,彷彿在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另一個時代的開啓。

輿論場上,有人仍在懷疑他的動機,有人質疑他的背景,也有人翻出他管理白馬寺時的照片,說他拖拉機開得比誰都熟練,是真的“種過地”的和尚。

更多的人則在觀望,想看看這個“外來的和尚”到底能不能把少林寺這口千年古鐘,敲得重新響亮而清淨。

在中國佛教制度中,住持並非簡單任命,而是要經過民主評議、佛教協會審議、宗教事務備案等多重程序。

住持不僅是寺院的管理者,更是精神領袖,要求戒行清淨、品德服衆、組織能力突出。釋印樂的履歷和經歷,明顯符合這些標準。

但住持不是萬能的。少林寺能否真正去商業化,不取決於一紙任命,也不只是改革口號響不響亮,更關鍵的是如何一點點拆解利益結構,重建信仰秩序,恢復修行本質。

這一切,都要靠時間來說話。

空降不到一天,質疑聲四起。但若僅憑一輛車、一段視頻,就否定一個人的修行與能力,未免也太倉促。

釋永信的模式曾被視爲“佛教現代化”的先鋒,最終卻在商業化的漩渦中迷失。今天的印樂法師,選擇了一條更爲艱難的路。他不靠商標,不走演出,不靠流量,只想把寺廟變回寺廟。

這條路走得通嗎?沒有人能給出答案。但至少在今天,少林寺終於聽到了不一樣的聲音。

信息來源:

解密少林寺新住持:20年白馬寺方丈,曾表示“不評價少林寺商業化”

2025-07-29 21:31·時代週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