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伊以衝突以來,以色列憑藉強大的情報能力對多名伊朗高官和核科學家精準清除,令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處境備受關注。內塔尼亞胡多次威脅要暗殺哈梅內伊,對此,特朗普的態度則模糊而多變,美國和以色列真的要對哈梅內伊動手嗎?一旦動手將引發什麼樣的後果?

Part.
1

6月28日,伊朗德黑蘭,數萬民衆走上街頭,參加爲包括伊斯蘭革命衛隊前總司令薩拉米等,在此次以伊衝突中犧牲的軍事指揮官和科學家的國葬儀式。

6月26日,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在以色列與伊朗停火後首次發表了電視講話,“我不會讓他們(以色列),在犯下這些罪行後輕易逃脫,毫無疑問,伊斯蘭共和國的武裝部隊必將給這個邪惡的敵人以沉重打擊,國家支持我們,支持武裝部隊,在真主的許可下,伊斯蘭共和國將戰勝猶太復國主義政權。”
哈梅內伊強調伊朗“狠狠打了美國一記耳光”,“美國總統以罕見地方式誇大了”所發生的事情,“事實證明他需要這種誇張來掩蓋、隱瞞真相”。

6月27日,在白宮記者會上,面對哈梅內伊宣佈的勝利和對自己的羞辱,特朗普迅速回擊,他認爲哈梅內伊必須說出真相,“你們被打得很慘,以色列也被打得很慘,雙方都遭受重創”。
在社交媒體上,特朗普還寫道,他曾在以伊停火生效前要求以色列撤回空襲戰機,把哈梅內伊從死亡中“拯救出來”,是他救了哈梅內伊。

十二天的以伊衝突大幕落下,除了戰場上發生的一切,還有一條隱藏的線,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的注意,那就是以色列會不會對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動手。哪怕目前以色列與伊朗已經宣佈停火,這個話題仍然保持着極高的懸念感與吸引力。
從以色列最初發起攻擊不到十二個小時,全世界就都知道了伊朗已經被滲透到了何種地步,用當時流行的表達那就是,“伊朗被滲透成了篩子”。
伊朗議會高級顧問馬赫迪·穆罕默迪曾講道:“我們遭遇了嚴重的安全與情報漏洞,這無法否認。我們所有高級指揮官幾乎在一小時內被全部暗殺。”

對暗殺和滲透的恐懼已蔓延至伊朗高層,伊朗情報部門下令所有官員停止使用手機等電子通訊設備,要求所有高級政府官員和軍事指揮官全部轉入地下避險。
據路透社爆料稱,以色列政府向美國通報了一項“高度可信”的暗殺計劃,目標直指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白宮在聽取計劃簡報後向以色列官員明確表示,美國反對任何可能激化衝突的冒險行爲,特朗普認爲暗殺哈梅內伊將導致中東局勢徹底失控。雖然暗殺計劃被美國否決,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還是繼續發出威脅信號。他還表示並不擔心刺殺哈梅內伊會是使以伊衝突升級,反而認爲這會加速戰爭的結束。

僅僅一天之後,美國總統特朗普也提到了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我們確切地知道所謂的最高領袖藏身之處他很容易被擊斃,但在那裏很安全,我們不會把他幹掉,至少現在不會。最後,特朗普留下了意味深長的一句話讓人浮想聯翩:“我們的耐心正在耗盡”。
Part.
2
面對以色列的狂轟濫炸和特朗普的威脅,哈梅內伊發表了態度強硬的電視講話,“猶太復國主義政權犯下了一個重大錯誤,一個嚴重的過失,做出了魯莽的舉動。伊朗人民絕不會讓他們寶貴烈士的鮮血白流,也絕不會忽視對其領空的侵犯。我們的武裝部隊已做好準備。”

就在哈梅內伊發表講話之後,德黑蘭迅速發起了第13波對以色列全境的導彈打擊。讓以色列和美國再次感受到作爲伊朗最高領袖和最有權勢的人,他對整個國家力量的控制與支配能力。
6月19日,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明確表示:“哈梅內伊把消滅以色列國作爲自己的目標,他不能繼續存在。”
6月23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寫道:“如果伊朗現政權不能使伊朗變得再次偉大,那爲什麼不能更換政權呢?”
以色列與美國接二連三的表態,清楚地表明:刺殺哈梅內伊已經再次成爲以色列的一種打擊選項。從那時起,全球都在關心與預測,這一瘋狂的想法會不會真的實施,會在什麼時候實施,屆時會對中東甚至全球帶來多大的衝擊。
西北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王晉:
以色列行動目的是最大限度摧毀或影響伊朗政治體系,干擾或遲滯其核研發進程,清除外部威脅。打擊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象徵着對伊朗政權和政治體系的制裁與表態,既具宣傳功能,也是對伊朗高層的威懾,彰顯美以對伊朗的戰略威懾力,所以你哈梅內伊就成爲被打擊的重要形象目標。

據當地消息人士稱,面對哈梅內伊可能遭遇不測,伊朗已經準備好在領導人遇刺的情況下如何保持國家機構的正常運作。根據伊朗官方媒體的公開信息,哈梅內伊並沒有指定個人作爲接班人,而是將最高權力移交給由革命衛隊領導的集體管理團隊,這一安排被稱爲“緊急託管”,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權力交接。
據美國《紐約時報》爆料,86歲的伊朗最高領袖已經完成了對繼任者的指定。哈梅內伊十分清楚,無論以色列還是美國都可能試圖對其實施暗殺,對他而言,這種結局被視爲“殉道”。
哈梅內伊做出決定,指示負責最高領袖選舉的專家會議,如有需要可以從他指定的三人中迅速選出接班人。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執行院長 牛新春:
這三人的姓名尚未公佈,最有可能的人選是哈梅內伊之子(保守強硬派,或繼承其現行政策)與霍梅尼之孫(改革派,對外政策溫和),但尚不能確定。依伊朗法律,最高領袖繼承人須滿足三條件:爲教法學家、公正虔誠、有政治洞察力,即需兼具宗教、品德與政治資質。該繼承人由88名成員組成的專家委員會選舉產生,該委員會在選舉中發言權重大。不過,專家委員會與憲法監護委員會,最終都受哈梅內伊影響和控制。
如果以色列和美國真的選擇對哈梅內伊直接動手,它們就將面對一個可能無法承受的後果。
6月19日,也就是特朗普發出威脅講話的一週後,西斯塔尼,這位91歲的什葉派宗教領袖在伊拉克突然發佈聲明:將刺殺哈梅內伊的企圖定性爲“對十億什葉派信徒的宣戰”,警告如果這樣做將引發“毀滅性混亂”。

西斯塔尼,1930年出生於伊朗馬什哈德的一個神職世家,他持有伊朗護照,卻是伊拉克超過六成人口的精神領袖,據說連美軍組建伊拉克臨時政府的人選都需要經過他點頭認可。
西北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王晉:
什葉派有“效法之源”傳統,信衆需追隨權威學者。全球範圍內,哈梅內伊和西斯塔尼位列前二。西斯塔尼就具體事件發表聲明,意味着該事件極具嚴肅性,足以影響中東什葉派輿論乃至地緣形勢。若以色列攻擊致哈梅內伊意外身亡,不僅會打亂伊朗國內政治秩序,還可能衝擊什葉派宗教體系,給地區形勢帶來巨大風險。

十二天的以伊衝突被按下了暫停鍵,然而這是否就意味着哈梅內伊真的安全了呢?答案也許是否定的。
6月25日,摩薩德局長達維德·巴爾內亞表示,以色列情報機構針對伊朗的行動取得了“難以想象”的成果。以色列特工參與暗殺了伊朗軍方領導層與核科學家,炸燬了伊朗核設施、無人機設施和彈道導彈設施。

6月26日,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表示,“我們原本希望除掉他哈梅內伊,但沒有找到可行的作戰時機。以色列做這種事情,不需要獲得美國的許可。”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執行院長 牛新春:
對以色列而言,定點清除伊朗最高領袖存在兩種可能:一是伊朗陷入混亂;二是伊朗軍、民、政府更團結,可能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軍事打擊,以色列能否承受存疑。因此,定點清除不僅涉及能力與政治意願,還受美國態度制約。美國不願戰爭擴大升級,擔心被以色列拖入長期大規模戰爭,故此前曾叫停以色列對哈梅內伊的定點清除計劃,制約因素頗多。

哈梅內伊平時在德黑蘭市中心一處高度戒備的官邸“貝特·拉赫巴里”內生活和工作。以伊衝突爆發後,哈梅內伊已經被緊急轉移到了一處絕對機密的地堡裏。他已經暫停使用一切電子通訊,以降低自身行蹤被發現的風險。
而據外國媒體報道,哈梅內伊使用的“地堡”採用鋼筋混凝土加固,內部還有泡沫混凝土和凱夫拉縴維等吸能材料,形成了類似“夾心餅乾”一樣的結構。部分設施甚至有傾斜混凝土夾層,能讓美軍的鑽地炸彈偏離目標或提前引爆,增強了地堡的抗打擊能力。此外,複雜的地下隧道網絡就像是一個迷宮,連接各個區域,即使部分區域被毀,其他部分仍能正常運作。

Part.
4
目前,伊朗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但伊朗情報部門仍然保持高度戒備狀態。
在十二天的以伊衝突中,伊朗情報和安全部隊已經逮捕了超過700名爲以色列從事間諜活動的人。這些被捕的人,通過操控無人機、自製炸彈、拍攝敏感軍事地區和向以軍提供情報等方式,進行破壞活動。僅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就查獲了超過1萬架無人機。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執行院長 牛新春:
伊朗承認無人機助以清除其防空系統,表明其在伊境內間諜活動規模龐大,清理不易。摩薩德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在伊內部署,近20年情況愈發嚴重。以色列多次在伊境內,包括德黑蘭,定點清除伊朗革命衛隊指揮官、核科學家,破壞核設施,均有摩薩德特工策應。伊以間諜與反間諜博弈已超20年,難以迅速解決。
西北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王晉:
伊朗宣稱曾抓獲高級別以色列間諜,結果竟是負責反情報的負責人,可見其情報體系漏洞百出。在科技代差下,伊朗通訊活動易被以偵測,加上內部人員被策反叛變,一手情報隨時可能泄露。就諜報機構較量而言,以色列更勝一籌。

《華盛頓郵報》分析稱,如果最高領袖遭遇不測,伊朗很可能在6個月內突破“武器級濃縮鈾門檻”,直接打破中東核平衡,並促使沙特、土耳其加速推進各自的核武計劃,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
另外,分析人士稱,哈梅內伊一旦遭遇不測,伊朗必將傾盡全力對以色列展開轟炸,伊朗的導彈、火箭彈、無人機都會無休止地撲向以色列,以色列的海外機構、猶太社區或者企業都會面臨被襲擊的高風險。伊朗大概率會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切斷全球石油運輸通道。以經濟戰的方式打擊以色列和所有支持以色列的歐美國家。

作爲中東“小霸王”的以色列,它的整體國力與國防力量也抵擋不住中東所有國家聯合在一起的輪番攻擊,而如果以色列真的陷入困局,美國一定會出手相救,美國最終被拖入戰爭的泥潭。
西北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王晉:
伊朗核問題極爲敏感,備受各方關注,不僅以色列、西方國家,海灣及整個中東國家都在密切留意。其爆發實爲兩個地區強國交鋒,雙方軍事能力強、地區影響力大,衝突會給中東帶來巨大動盪。雙方敵對立場尖銳對立,地區結構性矛盾不可調和,一旦衝突爆發,斡旋手段短期內難見成效,衝突烈度與強度將居高不下,因而備受各方關注。此次美國直接介入,更凸顯衝突風險性,各方均盼衝突早日平息,停火能長久維持。

圍繞哈梅內伊的刺殺威脅以及會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法國總統馬克龍明確表示不接受以更迭伊朗政權爲目的的任何軍事行動。而俄羅斯總統新聞祕書佩斯科夫也擲地有聲地表示:如果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遇刺,俄羅斯將做出“非常負面”的反應,並直言伊朗政權的更迭“不可接受”。這一發言被稱爲“迄今爲止最強硬表態”。
西北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王晉:
若伊朗發生大規模動盪,將對中東地區的許多問題造成顯著影響。目前尚不清楚該國將選擇何種戰略路徑,以及將呈現何種戰略面貌。若動盪加劇,國際能源通道的安全是否會受到威脅?該地區的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是否會再度興起?伊朗國內的難民和移民問題是否會變得更加突出?這些問題都可能讓歐洲國家感到難以承受。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伊朗的穩定對於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相關國家而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

以色列不會把哈梅內伊從暗殺名單上拿走,不過地區動盪、大國掣肘,以色列也都要掂量掂量。哈梅內伊安保加碼,以色列左右盤算,美國繼續虛虛實實,攪動中東安全的又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

製片人:王瑞
編導:易晏
編輯:王津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