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0萬斯一票破局,特朗普考慮驅逐馬斯克,他的最後一站定了?

由 薛小榮 發佈於 熱點

'25-07-02

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獨家發佈,謝絕轉載

特朗普與馬斯克的"塑料兄弟情"再度破裂,第二輪罵戰隨着"大而美"法案的通過再次點燃。馬斯克突然炮轟共和黨是"豬黨",而特朗普的反擊更狠:考慮將他驅逐出境。

接下來馬斯克的商業帝國能否扛住政策絞殺?而他的下一站,或許早已在父親訪問莫斯科時埋下伏筆。

環球網報道,7月1日,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在參議院以50:50的僵局中,憑藉副總統萬斯的關鍵一票驚險過關。

這項法案,本質上是共和黨對拜登政策的全面清算:廢除《通脹削減法案》中清潔能源補貼,削減社會福利支出,同時爲富豪階層大幅減稅。

儘管參議院憑藉萬斯的投票驚險過關,但修改後的版本仍需送回衆議院重新表決,但目前已有至少有6名共和黨衆議員公開反對修改後的法案,種種爭議下,導致立法進程極其緩慢,迫使特朗普承認"很難在7月4日前簽署"。

就在法案通過後,特朗普對馬斯克發起精準打擊:"沒有政府補貼,他的企業早就破產回南非了!"

特朗普這就是在警告馬斯克,特斯拉依賴的稅收抵免、SpaceX的NASA訂單、星鏈的軍方合同,全在聯邦政府掌控中,馬斯克最終的結局如何完全就在特朗普的一念之間。

更狠的是,特朗普放風稱正"考慮驅逐馬斯克",還暗示用DOGE來"處理"他組建新政黨的計劃。

馬斯克倒是沒有示弱的意思,直接喊話特朗普“全部削減,就現在!”

話說的雖然硬氣,但不代表馬斯克沒有受到打擊,對他而言,“大而美”法案的通過意味着三重打擊。

首先,取消電動汽車稅收抵免將直接衝擊特斯拉的銷量。雖然特斯拉目前保持全球電動車市場領先地位,但補貼終止勢必降低其價格優勢,特別在美國本土市場表現尤爲明顯。

據美媒預估,一旦減免全部取消,特拉斯每年將虧損12億美元。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一個事實,特斯拉的繁榮,某種程度上依賴於政府的政策紅利。

但電動汽車補貼的取消還不足以讓馬斯克如此“失態”。更讓他感到受傷的是,NASA局長提名流產。

馬斯克一直希望自己的盟友、商人艾薩克曼能出任NASA局長,以便爲SpaceX爭取更多政府合同。然而,特朗普在5月突然撤回提名,理由是艾薩克曼“不夠忠誠”。

在特朗普的團隊裏,"忠誠至上"是最重要的原則,他需要所有人成爲服從於他的政治機器,反過來講,能進入特朗普團隊的人必然都能忍受他政策的反覆無常,可見特朗普的出發點是基於政治利益。

但馬斯克不同,他是個商人,打的是商業算盤。

對馬斯克來說,NASA的訂單遠比電動車補貼更重要,因爲SpaceX的星鏈、火箭發射等業務高度依賴政府合作。

所以當馬斯克試圖通過人事任命擴大商業影響力時,直接觸犯了總統人事辦公室主任戈爾的逆鱗。共和黨內部報告顯示,馬斯克團隊曾多次干預內閣提名,這在一心打造"特朗普2.0"的核心圈看來無異於僭越。

這樣來看,特朗普的翻臉其實有跡可循,但這也讓馬斯克的商業利益岌岌可危。

但以上這兩點還不足以讓馬斯克跟特朗普翻臉,真正激發他焦慮的其實是“大而美”法案可能引起的美債危機與“美國破產”。

該法案的核心邏輯是“劫貧濟富”,大幅削減社會福利,同時爲富人減稅。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未來十年每年增加550億美元債務利息,到2034年國債與GDP之比將飆升至124%,創下歷史峯值。

更可怕的是,減稅幅度如此之大,政府只能靠瘋狂舉債來填補財政窟窿。

而這也正是馬斯克在社交媒體怒斥共和黨爲"豬黨"的核心原因:他擔憂美國正在"自殺式揮霍"。

特朗普當然知道債務問題的嚴重性,但他選擇將壓力轉嫁給美聯儲,多次施壓要求降息,試圖通過廉價資金緩解債務危機。

然而,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只會讓問題越拖越嚴重。馬斯克看得很清楚,如果美國繼續這樣揮霍無度,最終的結局只能是財政崩潰。

面對特朗普的步步緊逼,馬斯克的退路似乎越來越窄。他沒有明確的政治基本盤,作爲科技巨頭,他的裁員政策和自動化理念也與美國藍領工人格格不入。特朗普正是喫準了這一點,纔敢公開威脅“考慮將馬斯克驅逐出境”。

有意思的是,馬斯克的父親近期高調訪問俄羅斯,並盛讚“莫斯科是全球最好的首都”。

基於此我們是不是能猜測:如果在美國徹底失去政治庇護,俄羅斯是否會成爲馬斯克的下一站?畢竟,他的星鏈技術、太空探索和電動汽車業務,在俄羅斯或許能找到新的生存空間。

現在來看,或許法案的通過只是第一回合,而馬斯克的焦慮與反擊纔剛剛開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