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拿下日本、歐盟和韓國後,美方大言不慚地表示,“中國現在有點被動了”。然而大家心裏都清楚,這不過是美方在自我安慰的說辭,他們只要一天沒拿下中國,充其量就只能算是個“小贏”。

(貝森特大言不慚表示,中國開始有點被動)
當地時間7月30日,美國財長在談到與中國的貿易談判時表示,中國現在有點被動了。
貝森特給出的理由是,因爲日本、歐盟都已經跟美國達成協議,韓國馬上也要妥協,現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都與美國站在了一起。
貝森特還稱,在今年4、5月份時,美國似乎還在獨自對抗全世界,現在情況已經不一樣了。
看來接連拿下日本、歐盟和韓國後,美方開始變得信心滿滿,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美方這麼說不過是安慰自己的說辭,爲什麼這麼說呢?
日本、歐盟和韓國雖然是與美方達成了協議,但都是在匆忙之下達成:日歐韓三方想着趕在8月1日關稅生效前達成協議,而美方則是不想面子上過不去,一份像樣的貿易協議都拿不出。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美方與日歐韓的貿易協議也基本沒有正式文件,雙方只是大致談好一個框架,再由特朗普本人親自在其社媒上“官宣”,如此就算達成了協議。
日後該如何實施,日歐韓三方要如何擴大對美進口,顯然還需要更進一步簽署合作協議,那纔算完成。

(日韓歐與美方達成的貿易協議,都只是“口頭協議”)
再加上,美方即便是拿下了日歐韓,但只要是沒有打贏與中國的關稅戰,美方就不能算是大獲全勝,充其量只能算是個“小贏”。
畢竟大家都知道,日歐韓都是美國的擁躉,美方成功逼迫他們讓步了有什麼奇怪的?
中國則不一樣,是美國這場關稅戰的主要目標,也是美方自認爲的“戰略對手”。中方沒有妥協,美方這場關稅戰的目的就沒法全部實現。
隨着中美第三輪談判結束,雙方的談判也進入了深水區,開始牽扯進了更多複雜的問題,美方的訴求無一不涉及中方的核心利益,中方不可能有任何讓步。
美方希望中方做出讓步,但我們顯然不會輕易妥協。
就像中國購買俄油這事,美方在此次談判中,也向中方提出了相關請求,希望中方不要再購買俄油,否則將會受到二級關稅的制裁。
美方的威脅,只換來了中方一句話,“我們是主權國家,對能源的採購將基於國家政策”。
貝森特也無奈承認,在這事上美方沒有太多籌碼迫使中方讓步。

(貝森特無奈承認,美國手中已沒有籌碼)
可以預見的是,特朗普依舊會對俄羅斯實施二級關稅,但會不會影響到中國,就是另一回事了,畢竟特朗普已經率先拿印度開刀,以所謂印度購買了俄油的理由,對印度徵收“罰金”。
那在這個問題上,特朗普政府已經付出了行動,就算日後沒有對中國怎麼樣,也算有了交代。
所以回看貝森特有關“中國處於被動”的言論,其實也是在爲了自己的失敗找回面子。
他們當然不能承認自己失敗了,只能渲染自己“贏了”,特朗普的關稅戰是“正確”的。
同時,再給中國上壓力,試圖施壓中方做出讓步,儘快與他們也達成協議。
當然可以預見的是,無論美方如何上強度、上壓力,我們都會基於自身的國家利益與美方進行談判,不會在涉及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做交換。
中方這幾次的談判表現,也給貝森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這兩天的採訪中表示,中方負責人非常的沉着冷靜,是位老練的政治家。
這其實也說明了,中方不僅具有外交智慧,對美國也有談判技巧,完全能做到捍衛自身利益。

(中方談判負責人的表現,讓貝森特印象深刻)
貝森特的“中國被動論”,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即便美國勉強拉攏了日本、歐盟和韓國,但只要中國不妥協,美國就永遠不能宣佈自己“贏了”。
中國在這場談判中展現的定力與智慧,恰恰證明了一個事實——被動的是美國,而非中國。美方越是急於渲染“勝利”,越暴露其戰略困境:既無法迫使中國讓步,又無法承受全面貿易戰的代價。
未來的較量仍將繼續,但有一點已經清晰:中國不會因美國的虛張聲勢而動搖,更不會在覈心利益上退讓,美國的“小贏”終究只是戰術性的,勝利的天平已經向咱們中國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