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才發現:中國的高明,自己學不來

由 科學知識點 發佈於 軍事

'25-08-01

中國福建艦彈射的殲-35呼嘯升空,太平洋某海域,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的演練畫面震驚五角大樓。

特朗普放下手中的情報簡報,指尖敲擊着紅木桌面。辦公室牆上世界地圖中的臺海區域,此刻異常刺眼。那些情報裏描述的東西——解放軍火箭軍密密麻麻的導彈基地分佈圖、南海礁盤上悄然成形的軍事據點、甚至電磁空間裏無形的壓制演練報告——讓他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一種無可奈何的挫敗感。

作爲曾經堅信“美國優先”足以解決一切難題的總統,他忽然意識到中國正在臺海鋪設的棋局,規則根本不在他的教科書裏。

中國這些年磨的刀,刀刀都不好接。​​ 明面上解放軍火箭軍的規模擴張,藏着更驚人的殺手鐧——高超音速導彈。東風-17的彈頭能在大氣層邊緣打水漂,飛行軌跡神出鬼沒。美國耗費巨資部署的薩德、陸基宙斯盾這些“盾牌”,面對這種快得離譜又飄忽不定的“矛”,基本變成了近視眼。想靠航母戰鬥羣在臺海周邊耀武揚威?中國的東風-21D、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射程輕鬆覆蓋幾千公里,末端突防速度連美軍自家報告都承認極難攔截。

​​福建艦電磁彈射測試的畫面,殲-35隱形戰機從甲板呼嘯升空。​​ 這種電磁彈射技術完全跳過美軍傳統的蒸汽彈射階段,一步達到最新水平。再加上殲-35這種對標美軍F-35、具備極強隱身能力的第五代艦載機配套上艦,中國雙航母(未來更多)形成真正具備遠程打擊力的戰鬥羣,時間遠比美國人想象的快。

衛星圖上瓊臺礁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擴建,下面藏着的是軍民兩用的深水良港和足夠長的跑道。一旦有事,這些遠離大陸的前哨立刻變身堅不可摧的作戰堡壘。中國海警船在釣魚島、在東沙羣島附近的例行巡航看似普通,背後傳遞的是實打實的控制力。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中國在南海的根基正在肉眼可見地一天天夯得更實更硬。

特朗普執政那幾年不是不努力。加碼對臺軍售,派軍艦穿越臺灣海峽顯示“存在感”,試圖拼湊印太版“小北約”施壓中國。這些動作當年讓部分人激動不已,然而今天的軍事現實擺在眼前:在火箭軍織就的拒止之網前,美軍的超級航母真敢冒險開進火力圈?臺海周邊一兩千公里內,美軍預設的大型前沿基地關島、沖繩甚至迭戈加西亞,哪一個能逃過中國導彈精確覆蓋?現代戰爭拼速度,戰機從關島起飛抵達臺海空域,黃花菜都涼了。所謂“馳援臺灣”,更像是昂貴而無效的姿態表演。

美國最不舒服的地方在於中國根本不用模仿他們的“劇本”——砸出幾萬億打造幾十艘航母爭奪全球海洋霸權。中國走的完全是另一條路:​​用大量精密的“拒止”利器,在自己最關心的區域牢牢把門焊死。​​

你航母厲害?我讓你不敢靠近!

你技術精良?我的導彈快到你反應不過來!

你想介入臺海?不好意思,你人還沒到我們就已鎖定了結局!

​​這就是“區域拒止/反介入”(A2/AD)戰略的核心——在中國劃下的紅線區域,讓任何外部軍事力量的強行介入都變成性價比爲零的自殺行爲。​​

美國確實學不來,也沒法學。這背後的賬本異常清晰:美軍全球部署的戰略早已掏空軍工生產線。像“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這種吞金巨獸性能先進不?最後被預算壓得只造三艘草草收場。對比中國火箭軍持續下餃子般部署東風系列導彈,再算算反艦彈道導彈和航母的造價,美軍自己都承認這種軍備競賽模式下經濟難以爲繼。

更關鍵的是心態。當年特朗普簽署的那些動輒上百億的對臺軍售訂單,更多是心理安撫和利益輸送。售臺的“愛國者”防空系統在解放軍飽和導彈打擊面前如同紙糊,M1A2主戰坦克在現代戰場更像是昂貴的靶子。把臺軍打造成“刺蝟”?在絕對的體系優勢面前,刺蝟也只是待烤的食材罷了。

​​時間站在中國這邊。​​ 軍事科技在突破,區域拒止網絡日益嚴密。統一進程看似平靜的表面下,力量的砝碼已悄然向大陸傾斜。中國棋手展現出的定力與智慧——用最小的戰略資源聚焦最核心的國家目標,以科技的不對稱優勢抵消對手的傳統規模優勢,耐心等待時機成熟,這是西方思維體系中無法複製的路徑。

特朗普凝視着地圖,臺灣海峽那道藍色水域從來沒有如此清晰過,它劃開的是兩種戰略智慧的天塹。​​一位真正的棋手不會計較一兵一卒的得失,他着眼的是終盤鎖定勝局那一刻——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徹底、最不可逆的統一未來。​​ 這正是西方世界難以理解也學不會的東方智慧。棋局的終點清晰可見,只是西方指揮棒下的喧譁,已擋不住歷史的潮流奔向既定的港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