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一名美軍上尉曾說:“我參加過二戰和朝戰,在二戰中我們積累的戰術和經驗對付中國人完全不起作用,他們爲了最後五分鐘的進攻,可以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潛伏一個月。”這話可能有點誇張,但志願軍的潛伏戰術真是運用到爐火純青,33師就曾將一門炮潛伏到距離美軍1.5公里的地方長達67天。

志願軍的潛伏戰術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在火力明顯劣勢的情況下,尤其是缺乏空中支援的情況下,爲了減少自身的傷亡,志願軍只能利用潛伏戰術接近敵人,以減短最後的攻擊距離。在潛伏作戰中,即有邱少雲那樣營級規模的潛伏,也有180師組織的3500人的團級規模的潛伏,還有一種則是因爲意外,不得不隨機應變而運用的潛伏戰術。
1953年的5月,志願軍決定發動魚隱山戰鬥,此時魚隱山主峯在志願軍手裏,而距離主峯1公里處的1090高地則在美軍手中。爲了阻止志願軍向魚隱山運動,美軍組織了包括203毫米口徑榴彈炮在內的各種火炮數百門,每天向通往主峯的必經之路上發射數萬發炮彈。

【志願軍33師上萬人通過美軍封鎖線時,只犧牲2人】
在這樣密集的火力封鎖下,志願軍33師的3個團於5月15日夜,巧妙的利用地形通過了美軍的火力封鎖線,上萬人的部隊只負傷10餘人,犧牲2人。但5月20日夜炮兵通過封鎖線時,出現了一點意外情況。
此時的33師已完成了全部蘇械的換裝,炮兵全部由騾馬化改爲汽車牽引,這樣就必須依靠公路機動。這天夜裏,33師97團57戰防炮連是第一個出動的,白天志願軍已經觀察過地形,在通往魚隱山主峯的公路上,美軍共有54輛坦克被擊毀,這些坦克殘骸形了一個個天然的屏障,可以用來掩護夜色中的汽車。

【路邊的坦克殘骸】
但真等到汽車出動時,麻煩來了。爲了防止美軍的炮擊,汽車不敢開燈,由一名戰士身披白被單走在車前5米處引路。這樣只能分辨大致的方向,但公路上被炮彈炸得密密麻麻的彈坑卻被忽略了。
第一輛汽車還沒走多遠就掉進一個彈坑裏,火炮也一下翻到了水溝裏。這一下就把後面6輛炮車和4輛彈藥車給堵住了,這個地方離敵人陣地只有1500米,萬一被敵人發現,後果不堪設想。

連長趕到前面一看,立即命令被堵往的炮車原路返回。傾覆的火炮立即摘掛,彈藥卸車。再組織人手,一聲不響的把汽車推出了彈坑。汽車出了彈坑後悄悄原路返回了,但火炮該怎麼辦呢?天一亮敵人就會發現它了。
聞訊趕來的營長也着急了,他帶着人到附近公路上勘察一番後發現,在文登裏公路的中央,有3輛坦克殘骸首尾相連,朝向敵人陣地的一面,兩輛坦克中間正好間隔3米,且左右各有60度的視野,是個良好的射擊陣地。

更難得的是,這三輛坦克殘骸的內圈有5.5米,足夠一門57戰防炮操作。可以說,這三輛坦克殘骸組成了一個天然的57戰防炮發射陣地。現在難的就是怎麼把1100多公斤的炮推進來。
營長要求立即組織人手,就是抬也要把炮抬進來,天快要亮了,決不能再遲疑了。於是連長組織了一些戰士,悄悄爬到水溝裏,把炮翻了過來。由於離敵人陣地近,沒有一個人敢出聲,大家咬緊牙關默默使勁,一點一點的把炮推向坦克殘骸。

折騰了一個晚上,終於在天亮時分,這門戰防炮被推到了預定位置。這時美軍的校正機已經出現在天上了,戰士們迅速鑽到坦克底下隱蔽,敵機沒有發現他們。21日夜間,剩下的戰防炮再次通過公路向魚隱山進發,這次大家有經驗了,一個晚上全部火炮順利通過敵軍封鎖線,無一損失。
而這一門戰防炮則在敵軍坦克殘骸中安營紮寨了。師裏給這門炮安排了三名炮手和兩名彈藥手,平時他們就鑽進坦克裏面隱藏。師裏甚至還給這五名戰士安裝了一部直通電話。6月10日,魚隱山戰鬥打響,這門孤立的戰防炮也向敵軍發起了怒吼。
可是直到戰鬥結束,甚至直到停戰的那天,敵軍的空中偵察都沒有發現它,它就在坦克殘骸中隱藏了67天。一位美國士兵回憶道:“直到進攻前的最後一刻,你永遠都不知道他們在哪裏……像憑空出現一樣……接着你會看到,彷彿是整座山都在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