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那會兒,殲-35A拖着紅色馬赫環刺破長空的畫面刷爆全網。可很多人沒看透,真正讓這架隱身戰機脫胎換骨的,是肚子裏那顆低調的“中國心”——渦扇-19。明明有推力更強的渦扇-15(殲-20同款),殲-35A爲啥偏挑了個“中等生”?這裏頭的門道,藏着中國軍工的硬核智慧。
推力不是越大越好?殲-35A的“身材焦慮”

渦扇-15確實是個狠角色,最大推力突破15噸,直接對標美國F-22的F-119發動機,能讓殲-20實現超音速巡航。但推力大也意味着塊頭大、胃口大。渦扇-15的直徑和重量對殲-35A這種中型機來說,相當於給跑車裝卡車引擎——動力過剩,但整車平衡崩了。
反觀渦扇-19,雖然單臺推力12噸(雙發合計24噸),推重比卻飆到10以上,比早期渦扇-13E的9.5噸猛增26%。更關鍵的是,它設計更緊湊,直徑縮小15%,給殲-35A騰出了寶貴的彈艙空間。說白了,這發動機就是爲殲-35A的“身材”量身定製的。

隱身戰機的“刺客哲學”:要靈活,更要能藏
殲-35A的核心任務是什麼?隱身切入、一擊必殺。渦扇-19的二元矢量噴管成了關鍵殺招:噴口能360度偏轉,配合氮化硅陶瓷基複合材料,紅外信號銳減50%。去年南海演習時,一架渦扇-19版殲-35A甚至秀了手“單發落葉飄”——關掉一臺發動機,靠矢量噴管穩住姿態,把外軍偵察機看懵了。
再看渦扇-15,儘管推力炸裂,但它的圓形噴管紅外特徵明顯。對殲-35A這種需要抵近突防的“刺客”,藏得住比跑得快更重要。更何況,渦扇-19的燃油效率更高,讓殲-35A作戰半徑突破1500公里,比F-35還多掛兩枚導彈飛更遠。

“野獸模式”暴力美學:16枚導彈的戰場邏輯
換裝渦扇-19後,殲-35A最顛覆性的能力,是解鎖了 “野獸模式”:內置彈艙塞4枚霹靂-15,機翼複合掛架再外掛12枚導彈,總載彈量衝到16枚。這相當於把8架殲-7的火力濃縮到一架隱身機上!美軍F-35的“野獸模式”極限才14枚,還得額外掛電子吊艙當活靶子。

當然,外掛導彈會犧牲隱身性。但中國空軍的戰術早就算明白了:殲-20先打掉敵方雷達,殲-35A再掛滿導彈進場洗地。這種“高低配”打法,成本優勢碾壓——殲-35A單價只有殲-20的60%,適合大批量生產。十年內中國計劃列裝800架以上,組全球最大隱身機隊。
航發自強的降維打擊:從“卡脖子”到“掰手腕”
渦扇-19的橫空出世,背後是中國航發技術十年逆襲。早期殲-35原型機用俄製RD-93發動機,噴黑煙像拖拉機,被戲稱“隱身靠塗層,機動靠信仰”。而渦扇-19直接複用渦扇-15的核心機技術,3年完成迭代,壽命突破7000小時。

更厲害的是產業鏈自主——從單晶葉片到矢量控制系統全鏈路國產。珠海航展上,工程師指着渦扇-19尾噴管直言:“這材料本是給長征九號火箭用的,硬被航空人摳下來改了發動機!” 如今連美軍推演報告都承認:8架殲-35A組成的編隊,一分鐘傾瀉128枚導彈,現有防空系統根本防不住。
戰場劇本的重寫者

未來臺海或南海的天空,可能出現這樣的場景:殲-20憑藉渦扇-15的澎湃動力,在2萬米高空獵殺敵方預警機;下方,掛滿鷹擊-21反艦導彈的殲-35A機羣,以0.8馬赫超低空突防,16枚導彈齊射癱瘓整支艦隊。
發動機的取捨,本質是戰場哲學的抉擇。渦扇-19或許不如渦扇-15“耀眼”,但它讓殲-35A在隱身、火力、成本三角中找到了完美平衡點。當中國戰機拖着赤紅色馬赫環刺穿雲層時,那不只是超音速氣流的軌跡,更是一個大國把天空主導權攥在手心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