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雲霄遇上恭王府:一場關於堅守初心的微妙共振

由 時尚旅遊 發佈於 旅遊

'25-05-15

立體玫瑰連身裙、黑色披風罩衫均來自 Buerlangma




4月的北京,春意正濃。李雲霄站在恭王府大戲樓內,一襲紅衣與朱漆廊柱相映,彷彿從水墨畫中走出的伶人。













上圖:紅色新中式盤扣上衣、紅色新中式半裙

均來自 M essential

項鍊做頭飾 Lelales

十二花卉摺扇

安善堂 “千里江山”重工珠繡扇



恭王府怡神所(又名大戲樓),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曾是恭親王及其親友觀賞戲曲的場所。這座建築面積達685平方米的戲樓,以其典雅的古風韻味和高大宏偉的建築形態,展現出非凡氣勢與獨特魅力。


戲樓結構設計精妙絕倫,採用三卷勾連搭全封閉式佈局,不僅外觀美觀大氣,更在內部空間營造出卓越的音響效果。在這裏,無需擴音設備,演員們僅憑自身本色發音,便能讓每個音符、每句唱詞清晰地傳遍整個戲樓,爲觀衆帶來一場場沉浸式的視聽盛宴。





棚頂宮燈高懸,地下青磚鋪就,八仙桌與太師椅放置井然有序;戲臺上方,一塊金字黑匾高懸,上書“賞心樂事”4個篆體字。雕樑畫棟就這樣在鏡頭下流轉,無聲訴說着百年前的繁華;淺棕色的木欞、滿繪的纏枝紫藤、暗藍色的絲布罩飾所有的一切都和諧得像一場夢。





曾幾何時,戲曲名角雲集於此,相繼登臺獻藝。傳說爲了保證聲音逼真,大戲樓將戲臺底下掏空後放置了若干口大缸,利用巧妙特殊的構造增大共鳴混響空間,使觀衆身處戲樓裏的任何位置,都能清晰地聽到不借助任何傳聲工具的演員的演唱。“繞樑三日不絕於耳,大概就是這樣的氛圍和環境吧。”李雲霄輕聲說。



V 領亮片長裙、蕾絲透視內搭長裙均來自 Junyang

紫藤纏花團扇



這是她第一次踏入這座清代王府,卻有種似曾相識的恍惚。裏的非遺傳承與她的職業形成了微妙共振,彩繪上的紋理則像極了越劇的水袖,一褶一褶藏着動人的故事。





恭王府內有一塊“鎮府之寶”——藏在祕雲洞深處的康熙御筆“福”字碑。“福”字正上方鈐刻有“康熙御筆之寶”。





整個“福”字,筆意縱橫,圓潤中透着古樸、蒼勁,是康熙帝難得一見的大幅榜書。康熙爲什麼書寫這樣一個“福”字?民間傳說,他是爲病重的祖母孝莊文皇后祈福而寫。有民俗專家解讀說,此“福”左邊似“子”似“才”;右邊似“壽”,“壽”字上部似“多”,下部似“田”,綜合起來表達着“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的吉祥寓意。





光陰流轉,“福文化”早已巧妙而細密地鐫刻於恭王府博物館的每一寸肌理: 多福軒的福壽匾額,大戲樓、安善堂等建築梁枋上的蝙蝠彩畫,蝠池、蝠廳等蝙蝠造型的建築,乃至遊廊間隨處可見的蝙蝠裝飾,皆巧妙地借“蝠”代“福”,暗藏着中式生活美學中的隱喻智慧。





當代語境下,“福文化”更發新枝。爲慶賀恭王府博物館創建40週年而啓幕的“恭王府·安善堂”傳統生活美學館,以“四季萬福”重構時空——一進門,地面投射“心、時、言、行、地、成”六字光斑,詮釋“善行積福”的生活哲思。春、夏、秋、冬四季與二十四節氣生活場景在展廳中巧妙融合,春有歲朝清貢的雅緻,夏蘊聽雨品茗的閒適,秋藏賞月撫琴的幽情,冬納萬象更新、生生不息的期許,將傳統生存智慧昇華爲詩意棲居之道,真正把“生存”過成“生活”。




2024年9月,法國巴黎瓦格拉姆大廳的T臺光影如星河傾瀉。一件件綴滿螺鈿的禮服裙襬閃爍,漾起園林池影裏的波光。“天下第一福”“福慶有餘”“海墁天花”“西府海棠”等恭王府博物館的代表性歷史文化元素,在中國傳統色彩和刺繡、螺鈿、雲錦等傳統非遺工藝中綻放,成爲“2024巴黎·恭王府服飾秀”華服中最核心的註腳。以非遺爲針、歷史爲線,繡出中式傳統生活美學的當代敘事。



2024巴黎·恭王府服飾秀


“精雅風華·恭王府與中國時尚文化(1780-2024)”展覽




同年11月,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的展廳穹頂垂落的“王府綠”綢幔,似恭王府的碧綠琉璃瓦在熱帶雨林中投下的剪影。策展人將展覽分爲四章,在“王府風雅”章節中,中國臺灣省設計師王陳彩霞的10件“拾·見”系列小外套,以十色復刻傳統女性的溫婉;祁天做的小物件也散落其間,灑金摺扇半開半合,蝶翅掠過梅花盤,蓮葉鏡裏浮着鴛鴦影,金鈿匣六面中有五面都鑲嵌着獨特的元素。





在“金色服裝”章節中,展現的是恭博與勞倫斯·許合作推出的聯名系列服裝作品。設計師挖掘了恭王府中的建築、園林、彩畫等傳統文化元素,將恭王府博物館傳承的“精雅生活”置於當代時裝的廓形之中,創造出一個融合過去與現在、傳統與時尚、歷史與未來的新型審美範式。





“生活方式是一種最好的古今黏合劑。在日常的點滴之中,流淌着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也凝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瞬間。”恭王府博物館館長馮乃恩說。當“恭王府服飾秀”兩度揚帆出海、“王府風雅”在獅城綻放,關於“歷史如何與時尚共舞”的答案呼之欲出——傳統從未褪色,它只待被重新解讀。




王府歷史文化的傳承不僅在於實體,更在於數字維度的延展。掃描“恭王府舊藏文物數字展”二維碼,整座府邸化作潑墨山水長卷——古松蒼勁,庭院深深,展臺如玉,文物靜立其間。瓶身通體碧綠的“翡翠蒼龍教子紋蓋瓶”,蒼龍盤旋於瓶身,龍鬚飄逸,龍爪遒勁有力。




“清白玉鳥形對盒”、康熙年制的“郎窯紅荸薺瓶”、唐韓幹《照夜白圖》、宋徽宗《五色鸚鵡圖》、懷素《苦荀帖》、米芾行書詩卷、晉陸機《平復帖》等一批珍貴恭王府舊藏共現於水墨線描風格的恭王府府邸和花園線上原址,讓觀衆隨時隨地都可穿越時空,走進讓文物重獲新生的數字空間,大飽眼福。


而在未來,恭王府博物館還將通過數字化手段“復原”已經消失的水法樓,讓觀衆近距離感受當年室內造景形成的“亭臺樓閣”;建於清晚期、現存仍在使用的清代室內戲樓——恭王府怡神所,也擬借數字技術,以期實現當代昆班與當年名伶同臺競演、古今和鳴的梨園盛景。





歷經兩個世紀的恭王府,其蘊含的中式生活美學根系已不再囿於朱門之內——而是蔓延至巴黎T臺、獅城展廳、澳門繡坊,乃至拉脫維亞的里加書房。“所謂傳統,不是封存的標本,而是生活的餘溫。”恭王府博物館,終將以包容之姿,讓東方精雅風華在古今交匯處,生生不息。




粉色刺繡薄紗罩衫 M essential

鵝黃色魚尾長裙 Lanvin

裸色鑽石高跟鞋 Jimmy Choo



作爲在越劇舞臺上綻放出無限光彩的演員,李雲霄同樣有着這樣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認知,她以自己對越劇藝術的堅守與創新,不斷努力讓更多人瞭解並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藝術魅力。當傳統在日常生活中綻放,在動態中繼承、實踐、創新,便能更持久地顯現出文化的魅力。


傳統程式與現代敘事的碰撞,講究分寸。戲曲不能困在博物館裏,卻也不能被掀翻和顛覆”,傳統是根,現代是枝葉,根扎得深,樹才能活。



孟夏紫藤連衣裙

恭王府博物館 &Laurence Xu 高定系列



“每一代戲曲人都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新作品,都是在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在李雲霄看來,現在的觀衆雖然可能不會爲“老古董”買單,但一部戲若丟了魂,也就成了空殼,所以首先要把“核”立住,“其次,年輕演員在創作時,可以積極融入一些當下最受歡迎、最符合現代觀衆審美的元素,尤其是符合當下年輕人的三觀、精神思想的元素,這樣或許才能更多引起現代觀衆的一些共鳴。”


李雲霄和我們分享道:“傳統文化往往是在時間的沉澱下誕生的,而越劇這個行業更是要跳出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讓內心沉下來。但同時,你的表演和思想內核又要跟上現代人的價值體系,否則你無法演繹出現代人喜歡的、屬於當下這個時代的作品。”璀璨的戲臺上,她既是傳統的傳承人,也是現代的拓荒者。









如今,當李雲霄身着一襲紅衣與朱漆廊柱相映,這場關於傳統文化的交流也綻放出新的光彩。


藝術與歷史的交融,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不僅讓非遺在現代社會中找到了新的生存土壤,更讓人們看到了傳統文化活在當下、融入生活、傳承未來的更多可能,激勵着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於非遺保護與傳承的事業中,共同守護這份文化瑰寶,讓非遺在歲月的長河中永遠閃耀,成爲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永恆紐帶。



Q:越劇是非遺之一,而恭王府博物館一直以來也致力於非遺的傳承。生活中的你,還對哪些非遺感興趣?


A:我覺得非遺既是舊時代的時尚,也是當下的迴響。我曾經學習過一點書法,雖然只是皮毛,但我對這門藝術充滿了敬畏;我也很喜歡茶道,泡茶飲茶的過程很安靜、很放鬆,可以調整自己的心緒和狀態;還有一些非遺的手工製品也讓我非常感興趣,有機會的時候我都會去了解和體驗。


Q:在你看來,這些傳統文化修養會如何反哺你的舞臺創作?


A:我從來沒有功利地覺得是因爲這些對我的表演有幫助而去涉獵,相反,我是在從事越劇表演之後,對傳統文化更加有了興趣。傳統文化之間不管是什麼門類都是相通的。因爲這個契機,涉獵其他的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對我的舞臺表演有所幫助,更是對我自己由內而外的滋養。


Q:當下“國風熱”正甚,不少人想要投身傳統行業,比如,去學習越劇。作爲一名越劇演員,你有哪些建議嗎?


A:作爲自己成長之路的一點分享的話,如果想要進入傳統文化行業,無論是否學習越劇,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有熱情就別猶豫”,傳統文化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慢慢品味的,如果喜歡,先選擇邁開第一步,去接觸。只有願意觸碰、願意瞭解,纔會知道這是不是你真正熱愛並想要爲之付出的事業。




出品/張曉冬

總策劃/李方方

編輯、執行/本刊編輯部

攝影/尹超

採訪、撰文/高進寧、NAnn

場地及文創產品鳴謝/恭王府博物館

化妝/王茜

髮型/賀治國

藝人統籌/李菲

創意/Joe

造型/Sherry

視頻策劃/典子

視頻製片/Harry

視頻製作/DWAN

服裝助理/小璇

雜誌封面設計/欣月

新媒體運營/真真

新媒體編輯/Kiki

新媒體視覺/April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