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喫過燴菜
等於沒到過甘肅
說起食在甘肅,你會想到什麼?
是近年來火熱的麻辣燙,還是辣子敞亮,筋道無比的牛肉麪、漿水面、揪片子?是金黃脆香的饃饃餅餅?還是大盤大盤熱氣騰騰的手抓、烤肉?
這些熱辣鮮香的美味,是甘肅美食的“面子”,一碗熱氣騰騰的燴菜,纔是甘肅美食的底子。

滿滿西北風情的燴羊雜, 在甘肅頗爲流行。 供圖/視覺中國
肉塊丸子鋪滿,蘿蔔洋芋打底,調上紅潤亮堂的油潑辣子,這樣的燴菜喫一碗“攢勁”一天;“一碗饅頭蘿蔔菜,不是拜堂就是昇天”,甘肅人的紅白大事上,燴菜必不可少;逢年過節時,燴菜又以“裝個鍋子”的形式華麗變身,一個鍋子,足以撐起全家歡聚。

一口暖鍋子,也是甘肅人的“大燴菜”。 攝影/嚴肅
一碗燴菜,更是甘肅各地風物的集大成者——從隴中,隴東黃土高原上的花式雜糧粉面,到甘肅南部的柳芽、蕨菜等應季野菜與當歸、黨蔘這樣的名貴藥材,再到河西走廊盛產的鮮美牛羊肉,一口大鍋,無所不燴。如是這般,才能造就這一碗真個香、唏嘛香、糊塗香(均爲非常香)的甘肅“省菜”!

甘肅燴菜裏,各地物產薈萃。 製圖/九陽
-01-
流水席上造“分子料理”
黃土高原上的燴菜有多隆重?
隴中、隴東的黃土高原,是甘肅的樞紐地帶,也是甘肅的飲食風物匯聚之處。在這裏,燴菜可遠不止是一碗洋芋蘿蔔、白菜豆腐,而是蘭州頭餚湯,定西雞肉粉湯,臨夏水粉燴菜等席面上有名有姓的壓桌菜。

一碗頭餚湯,是蘭州人的重要早餐, 也是宴席上的必備菜品。 攝影/嚴肅
若是在甘肅鄉間碰見熟人,見面打招呼說句“走,喫碗兒菜/蘿蔔菜/湯湯菜走”,不用說,這又是誰家在過紅白大事了。最地道的燴菜,便也藏在熱熱鬧鬧的流水席裏。
人頭攢動的鄉間大院裏,長桌一字鋪開,碼成小山的蘿蔔絲絲、白菜梆子,泡得透亮的洋芋粉條等食材琳琅滿目。三角竈上炭火熊熊,最顯眼的莫過於那一口“滋啦”聲響個不停的大油鍋,大師傅大勺大勺撈出金燦燦的炸豆腐片,焦黃色的洋芋丸子,以及咖色的夾沙。它們,正是甘肅人將特色食材拆解、重組,造就的風味古老,理念創新的“分子料理”。

炸丸子,燴菜重要的前置工作。 供圖/視覺中國
夾沙最爲獨特,也就是所謂的“袈裟肉”,因黃色的蛋皮包裹着咖色的肉餡,很像袈裟的顏色而得名。它又被稱爲千刀酥,可見其製作工藝複雜,看似尋常的豬肉、牛肉、羊肉,或用花椒增味,或以孜然、茴香等香料去腥解膩。蛋皮外裹,肉餡鋪底,先蒸後炸,細細切成長條,灑上蔥花,金黃嫩綠,一塊塊鋪在大碗大碗的燴菜之上,正成爲流水席上的閃耀配角。

夾沙肉,是蘭州及周邊燴菜的c位美食。 攝影/嚴肅
另一類典型的燴菜“分子料理”,則是碳水們的七十二變。豆類、雜糧,乃至普通的白麪,都可以被水點化,變爲燴菜裏的軟糯涼粉,或是吸飽湯汁的面丸子。甘肅人的“飯桌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更可以變幻出洋芋絲、炸丸子、流汁寬粉等多種形態,最獨特的莫過於現場擀制的手擀粉,在燴菜出鍋的最後一刻扔下去,涮一涮即可爽喫,口感順滑無比。

甘肅燴菜裏的洋芋粉絲, 口感極爲爽滑。 攝影/愛轉轉
甘肅燴菜,還有一手化整爲零的絕活。將如上匠心打造的食材,單獨以燴這種古老的飲食技法烹製,更能突出單一食材的本味,再按碗分裝一同端上桌,便也成就了甘肅各地席面上“八大碗”“十三花”之類,熱熱鬧鬧的蒸菜、湯菜集合。

蘭州砂鍋,燴出一鍋美味。 攝影/嚴肅
走出流水席,黃土高原上的甘肅燴菜,還有一種升級版,那就是“裝個鍋子”。對於甘肅人而言,暖鍋正是一種“大燴菜”,尤其在甘肅中部的各大市州衍生出衆多流派。
鍋子的大致結構頗爲相似,都是頂上鋪疊炸貨與肉類,下層有洋芋蘿蔔豆腐作爲支撐。但各地的特色食材,纔是鍋子的點睛之筆。臨夏河州暖鍋有耐嚼的水粉,定西暖鍋裏藏着中國北方唯一的火腿隴西火腿,平涼、慶陽的暖鍋,更是一場充滿了酥肉、燉肉、燒肉等肉食的盛宴。

慶陽土暖鍋突出一個用料紮實。 攝影/愛轉轉
這樣的鍋子,再配上幾樣裝鍋子過程中伴生的炸酥肉、拌涼粉、燴豆腐等涼熱菜品,足以撐起一桌宴席的起承轉合,“燴”之一字在甘肅美食中的份量,可想而知。
-02-
漿水、柳芽、當歸皆可燴
甘肅南部的燴菜有多野?
走出黃土高原,來到綠水青山的甘肅南部。如今雖已是暮春時節,這裏的菜市場上還是滿目青綠——清香的核桃扭扭、微苦清新的柳芽、帶有幾分麻香的花椒芽、滋味綿長的黃花菜,衆多特色野菜,都可以成爲當地燴菜裏的別樣點綴。一種種嫩芽過水除澀,清清爽爽,搭配豐盛的肉食,可謂天作之合。




隴南菜市場上的豐富山珍。 自上而下依次爲: 烏龍頭、花椒、刺五加、羊肚菌。 攝影/冉創昌
若是在秋冬時節來到甘肅南部,你又可以喫到另一種時令限定,這就是經由焯水、揉鹽、陰乾等衆多技法後,口味更爲濃郁的乾菜。
進入燴菜的乾菜大體分爲兩類。一類,是時光凝聚成的鮮味極致。譬如蕨菜、椒芽,看似烏漆嘛黑,貌不驚人,入口卻是鮮爽可人,口感絲滑,如沐連綿春雨;另一類,便是蘿蔔、豆角等尋常蔬菜製成的乾菜,看似尋常,卻樣樣擅長吸飽湯汁,最能突出甘肅燴菜的風味底子——高湯。

甘谷燴菜在隴東南遠近聞名, 各式乾菜,極大豐富了甘谷燴菜的食材。 來源/尋味甘谷
除了作爲食材,各類野菜還是當地燴菜最好的調味品。最有名的調味品,便是如今以奶茶、雪糕等魔性喫法出圈的網紅食物——漿水。蒲公英、苜蓿、苦苦菜等野菜都可調製漿水,百菜百味,也爲燴菜風味帶來無限想象。漿水大市天水,就有着特色的漿水燴菜與漿水暖鍋,時令不同,喫法不同,春夏時節主打蔬菜與豆腐,清新可口;秋冬時節則滿配肉類與丸子,一口下去,能量滿滿。

漿水是天水燴菜的獨特調味品。 左圖:炸豆腐配漿水。供圖/視覺中國 右圖:圓白菜漿水。攝影/嚴肅
衆多山珍,同樣爲這裏的燴菜畫龍點睛。羊肚菌這樣在外地按盅起點的高端菜品,在這裏卻成就了尋常燴菜的濃鮮。隴南、甘南等地的人家,做燴菜另有風味祕籍。當地高山山區盛產特色藥材,只需一點點當歸、黨蔘等藥材的鬚鬚,燴菜便滿滿是濃香的藥味,喫起來更是回味悠長。這,正是甘肅南部山區居民靠山喫山的智慧所在。

中藥材爲甘肅燴菜帶來獨特濃香。 左圖:藥材熬製湯底。視覺中國 右圖:甘肅隴南的典型藥材黨蔘。攝影/冉創昌
-03-
硬核碳水配牛羊
燴出大漠孤煙的豪邁
喫罷滋味清爽的甘肅南部燴菜,參加了樸實又豐富的黃土高原流水大席,來到聯結萬里西域的河西走廊。祁連山下,冰川融水流淌出一片片水草豐美的綠洲,成爲牛羊的天然樂土。甘肅人的“省菜”燴菜,便也呈現出更爲雄渾厚重的氣質。

甘肅西部以大塊喫羊而聞名。 供圖/視覺中國
在河西走廊東端的城市武威,人們在燴菜里加青豆涼粉、拿肉餡製成髮菜卷,風格與隴中一帶城市有着異曲同工之妙,而到了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敦煌等地,燴菜便更多帶上了遊牧與農耕交錯地帶的融合風情。

髮菜卷是武威菜鍋子的重要配角。 攝影/嚴肅
一碗在敦煌早市上需要大排長龍去喫的羊肉合汁,正是此地燴菜代表。一個“合”字,點明瞭這一美食的混搭風格。看遍戈壁灘風光,喝着雪山融水的敦煌鹼草羊,源於隴中地方的丸子、夾沙,都在飄着翠綠蔥花香菜的湯頭裏“合”出好味道。喫羊肉合汁,少不了一張烙得焦黃的餅。餅泡進湯汁的古老喫法,簡直是對敦煌壁畫上“喫餅人”形象的經典致敬。

點亮了敦煌人早晨的羊肉合汁。 攝影/徐海洋
在河西走廊喫燴菜,還能完全滿足你對大漠孤煙,江湖豪邁的想象——走進當地飯店,有可能見到闊達一米的大鍋,鍋裏洋蔥、土豆、青紅椒打底,映襯着大塊大塊的羊肉、雞肉,“肉海”之上,又堆疊起一座高聳的“花捲饃山”。
這,便是河西走廊上,由燴菜技法衍生出的經典美食——AA墊BB。經典喫法如金昌羊肉墊卷子、張掖雞肉墊卷子,自由創新如牛肉墊餃子,每每湯汁收得正濃,大盤端出,大口吃肉,大口吃碳水,真可以說是定義了甘肅美食的江湖豪氣!

河西走廊上流行的“卷子”也可以拆分成“麪餅”, 吸滿湯汁,口味濃香。 攝影/徐海洋
燴菜,甘肅“省菜”,火熱了三餐日常,也是隴原物產的最佳舞臺。遊子們走出甘肅,往往少不了背一袋夾沙、丸子,帶一包乾菜、粉條,或做成一碗香濃的蘿蔔湯湯菜,或在招待親朋好友時,燴出一鍋人人稱好的全家福。這一碗“省菜”,正將幾抹鄉愁,燴成了濃濃的家鄉驕傲。
文 | 蘋果
圖片編輯 | 陳金魚
封圖 | 嚴肅
頭圖 | 陳長昊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