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開會,如何練出超強表達力

由 canoe舟舟 發佈於 職場

'25-07-11

別再傻傻開會了,你的工資可能就是“說”沒的



你有沒有發現,職場上的人,開會時基本就兩種狀態:

一種是“隱形人”。從頭到尾,默默聽着,點頭、附和,從不主動發言,生怕說錯一句話。會議記錄上,他的名字約等於“已閱”。

另一種是“廢話製造機”。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東拉西扯,毫無重點。大家聽得雲裏霧裏,老闆的眉頭越皺越緊。他自己還覺得表現不錯,貢獻了KPI。

這兩種人,本質上都是在給自己的職業生涯挖坑。

你要搞清楚一個殘酷的真相:開會,本質上就是一場職-場價值的公開路演。

你說的每一句話,提出的每一個觀點,甚至你的沉默,都在向所有人,尤其是你的老闆,展示你的思考能力、專業水平和潛在價值。

很多人月薪三千和月薪三萬的差距,不是體現在寫PPT、做表格上,而恰恰就體現在這關鍵的會議一小時裏。

別再把會議當成走過場了。想在這裏脫穎而出,你需要的不是口才,而是“表達力”——一種能把你的思考,清晰、準確、有說服力地傳遞出去的能力。

這玩意兒,完全可以靠刻意練習來掌握。


發言不是“想到哪說哪”,而是“搭好框架再開口”

爲什麼很多人一開口就拉胯?因爲他們只有“論點”,沒有“論證結構”。大腦裏想的是A,嘴巴說出來就變成了B,聽衆理解的可能是C。

別相信那些臨場發揮的神話,所有高質量的表達,背後都有邏輯框架在支撐。下次發言,試試用下面這個萬能公式,保證你的表達瞬間清晰三倍:

PREP公式:觀點(Point)- 理由(Reason)- 案例(Example)- 重申觀點(Point)。

舉個例子,老闆問你對新媒體渠道的看法。

  • (P):“老闆,我認爲我們現階段應該聚焦小紅書,而不是抖音。”(先亮觀點,一句話說清楚你的結論。
  • (R):“因爲我們的產品是高客單價的女性護膚品,小紅書的用戶畫像和消費決策鏈路,跟我們更匹配。相比之下,抖音的泛娛樂流量,轉化效率可能會比較低。”(給出理由,爲什麼你是這麼想的。
  • (E):“比如我們的競品A品牌,他們去年在抖音投入了50萬,帶來的銷售額不到100萬。但他們在小紅書只用了20萬,通過KOC矩陣,撬動了超過300萬的銷售額。這是他們公開的戰報。”(上案例,用事實和數據支撐你的理由。
  • (P):“所以,我建議我們集中火力,先把小紅書這個渠道打透。”(最後,再強調一遍你的核心觀點,完成閉環。

你看,同樣的內容,用這個結構說出來,是不是顯得你特別專業、有條理?

彙報工作,就說三段話

跟老闆彙報工作,最忌諱的就是報流水賬。老闆沒時間聽你講故事,他只想知道重點。


記住這個“三段論”結構,任何工作彙報都能搞定:

  1. 過去幹了啥,有啥結果?——“老闆,上週我們重點推進了A項目,已經完成了70%,主要數據指標是……”(講事實,擺數據)
  2. 現在有啥問題/進展?——“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個技術難題,可能會影響進度,我目前的解決方案是……”(講問題,給方案)
  3. 下一步打算幹啥?——“接下來,我計劃在本週三前,協調B部門解決這個問題,確保項目能如期上線。需要您支持的是……”(講計劃,提需求)

這個結構,清晰地展現了你的執行力、思考力和搞定問題的能力。老闆聽完,只會覺得兩個字:靠譜。


高手開會,一半在說,一半在“縫合”

當會議陷入僵局,或者大家各說各話時,你的機會就來了。真正的高手,不僅是優秀的表達者,更是會議進程的“縫合者”。

當A和B爭執不下時,你可以站出來說:“我理解一下,A總您更看重成本和效率,B總您更關注長期的品牌價值。這兩個方向都很重要,我們不妨看看,有沒有一個既能……又能……的折中方案?比如……”

當討論跑偏時,你可以提醒一句:“各位,剛纔我們討論得非常激烈,但我們會議的核心議題是‘如何提升二季度銷量’,我們是不是可以先回到這個主題上來?”

這種“縫合”能力,展現的是你的大局觀、同理心和推動團隊解決問題的領導力潛質。你不是在和稀泥,你是在創造價值。


最後,記住這一點:

會議的準備,永遠比會議本身重要。

別再用“身體”去開會了。在會議開始前,花15分鐘,讀懂議題,寫下你的觀點和支撐數據,預判可能遇到的問題。

當你帶着思考和準備走進會議室時,你的氣場就已經不一樣了。

別再把開會當成“坐班”的一部分,把它當成你的產品發佈會,每一次發言,都是一次產品迭代。去精心打磨你的下一個“產品”。

從下一次開會做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