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我國坐擁1.8萬多公里大陸海岸線、30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海洋領土,發展海洋漁業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隨着天氣持續回暖,海上春耕正如火如荼展開。

福建連江縣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閩江三角洲北翼,坐擁238公里綿長海岸線,天然港灣47處,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出豐富的漁業資源。

4月初,當地漁民正忙着從育苗基地轉運大黃魚苗投放到指定海域。

這些被稱爲“岱衢族”的大黃魚,是福建特有的大黃魚品種,它的肉質細嫩,口感好,市場售價也相對高,但養殖起來也比較費工夫。網箱內養殖到一斤多,就可以轉移到更大的養殖平臺上。

定海灣一號養殖平臺,是一座集成了自動投苗、風力發電、4G基站、廢水收集、魚羣活動高清監測等技術的深遠海海魚機械化養殖平臺,僅需兩三人就可養殖數以萬計的深海黃魚。

連江不僅盛產大黃魚,還是遠近聞名的“鮑魚之鄉”。4月上旬,是春鮑收穫的時節,也是投放新鮑魚苗的關鍵期。

今年養殖大戶吳永壽要投放1億粒左右的鮑魚苗。讓他大刀闊斧搞養殖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連江建起了一座總面積1200平方米的“鋼鐵小島”:福鮑一號。這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深遠海鮑魚養殖平臺。

相比傳統養殖,“福鮑一號”養殖平臺配備了水質監測、自動增氧、遠程數據傳輸系統等設備,可以節省60%的人工成本,實現了從“汗水漁業”向“智慧漁業”的轉變。
福建中新永豐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永壽:我們的養殖業一定是從最傳統的模式,走到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

2024年,連江漁業產值超過300億元,當地有近20萬人從事水產養殖相關的工作。今年的鮑魚投苗量預計能達到20多億隻。沿着海岸線一路往南,距離福建連江1200多公里的廣東湛江,更是早已進入了海上春耕的黃金季。

廣東湛江三面臨海,擁有2萬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和將近12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自古就是天然漁場,具有發展現代海洋牧場、打造“藍色糧倉”的先天區位優勢。

近年來,湛江市不斷向深海挺進,一個個大型智能深海養殖裝備“拔海而起”。“恆燚一號”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據估算,6個養殖水體若全用於養殖金鯧魚,年均產值規模達0.72億元,若全用於養殖章紅魚,年均產值規模達1.35億元。

在廣東湛江,海上智能化養殖矩陣正在加速形成。爲了增強海洋科技創新實力,湛江市政府聯合高等院校、龍頭企業聯合打造出湛江灣實驗室,其重點研究領域涵蓋深海裝備、海洋牧場、海洋綠色能源、智能船舶和海洋大數據等方向。

不久前,湛江灣實驗室參與研製的“湛江灣一號”成功下水。這是全球首個漂浮式動力定位養殖平臺。能夠在全海域漂浮游弋並進行深海養殖,具備年產2000噸名貴魚類產能。

廣東省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 莫建軍:我們2025年計劃新增七個桁架平臺,以及四百多個重力式深水網箱,不斷擴大養殖規模。今年我們計劃至少建設和申報兩個省級漁港經濟區,加快推進海洋牧場的建設 。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編輯:王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