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農業發展的討論再度引發廣泛關注。中國農業近年來已取得顯著進步,步入世界前列。在一系列相關話題探討中,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及成就備受矚目。
實際上,在之前的系列報道第一集中,就曾提及黑龍江農墾的大型農業模式。如今,中國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農墾糧食產量持續增長。面對農業走向何方的問題,科技成爲關鍵因素。中國農業科技成果斐然,例如在應對美國蛋荒時,中國農業展現出強大的穩定性和競爭力。數據顯示,中國農業 GDP 人均已超過美國,儘管美國耕地面積多於中國,且中國西部部分地區曾是戈壁,但中國通過新型技術的應用,在農業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如新疆成功實現海水蝦、三文魚養殖,將戈壁利用起來。

與此同時,農業發展也面臨新挑戰,農民下一代種地意願降低。對此,科技成爲解決問題的核心手段。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科技發展,新華社 4 月 7 日報道,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 年)》,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該規劃明確了重要目標:到 2027 年,中國農業強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將達到 1.4 萬億斤,重要農產品保持合理自給水平。農業科技裝備支撐持續強化,關鍵核心農業技術取得突破,育種攻關取得顯著進展,農機裝備補短板取得階段性成效。到 2035 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至本世紀中葉,農業強國全面建成。
在種業方面,規劃提出要實現自主創新全面突破;在農機領域,要求農機裝備全面升級,加大大型高端智能農機、丘陵山區適用的小型農業機械等農業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的研發應用,以實現中國農機裝備全面支撐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從規劃中可以看出,未來農業農村發展將高度依賴現代化機械。這將推動農業的又一次革命,從傳統的牛馬畜力到拖拉機的第一次機械革命,如今邁向以機器人、人工智能、農業信息化爲代表的第二次機械革命。即便在如江南丘陵等小型地塊區域,也能通過智能條件實現機械化,例如小型無人機噴藥、智能機械作業等。未來,農業生產將不再單純依靠農民的艱苦勞動,而是轉向依靠高級技術人員對農機的操作與維護。

智能機械和網絡信息的發展,將大量解放農村勞動力,提升農村生活水平。這一提升並非依賴資本下鄉、放貸或發展有機農業等有限手段,而是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實現。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始終是發展的關鍵。在農村,以往復雜的勞作難以通過簡單機械替代人力,如今智能機械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
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於依靠科技和創新,而非迴歸傳統模式。中國必須在農業變革時代,以創新引領世界農業變革,通過智能農業和工業化、信息化的方式發展現代農業,這纔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