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藍莓、魚子醬、鵝肝、澳洲堅果等曾經高端且小衆的進口農產品,如今卻以“中國特產”的身份海量出口。
比如藍莓,原產於北美,2021年,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爲世界上最大的藍莓生產國。今年,#藍莓便宜了#幾度登上熱搜,有批發商表示,今年藍莓價格是十幾年來最便宜的一年,降價幅度達到25%~30%。

再如,法國“國粹”鵝肝,在山東省臨朐縣安了“家”,並遠銷日本、歐洲、東南亞。澳洲堅果——夏威夷果,現在全球第一大產區在雲南。有着“黑色黃金”之稱的魚子醬,如今“中國產”佔據全球60%的市場份額。

△雲南省盈江縣的堅果採收現場
類似的發揮地域優勢、藉助科學技術實現“後來者居上”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曾經的進口農產品,通過本土化培育,已經落戶成爲中國新的“土特產”。
自然條件適合種植這些農作物的國家可能有很多,爲何中國能脫穎而出?因爲中國有着培育產業集羣的肥沃土壤。農作物在中國可以“入鄉隨俗”,還能夠開枝散葉,發展出一條條產業鏈,造福全球消費市場。

△全球12%的鱘魚子醬來自四川省天全縣
近年來,一個新常識一再被提及: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其實,我國不僅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在農業領域也是世界範圍內最具活力和生產力的“試驗田”。
先是進口農產品引起國內消費者的興趣,巨大的市場潛力讓從業者看到“做大做強”的可能性;綜合考量各方面條件,適宜的品種就會被大量本土化,在覆蓋國內市場的同時,也積極打入國際市場,成爲中國“新特產”。
這是一個不斷生髮需求和供給的良性產業循環。中國“新特產”並不是引進種植洋品種那麼簡單,而是從供不應求,變成了大衆都能消費得起的普遍產品。這種“化稀奇爲普通”的能力,究其根本,源於以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爲主要特徵的新質生產力。
中國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貨物貿易大國,不僅有“量”的先天優勢,也正在迸發出強勁的創新創造力量。相信在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助推和中國市場的巨大容量下,未來會有更多中國“新特產”重構世界農產品市場格局。
(來源:央視新聞)
編輯:李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