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硬件強、軟件不弱”的產業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將如何克服產業發展挑戰?文|《財經》記者 焦建
編輯 | 蘇琦
繼無人機產業後,機器人正成爲深圳具有產業鏈集聚效應的新領域。以2024年爲例,當地機器人企業數量達74032家,產業鏈總產值則首次突破2000億元,達2012億元。4月24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聯合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發布的《深圳市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2024年)》(下稱《白皮書》)透露了上述信息。根據這份已連續發佈十年的白皮書還顯示:與2023年相比,深圳機器人企業數量增長39.64%,產業鏈總產值則增長12.58%。與之相比,深圳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則爲10.50%;在產業結構方面,深圳的非工業機器人企業則以56.25%的比例,首次超過工業機器人企業。推動相關數字增長及變化的原因,則被認爲屬於“結構性”,包含工業機器人規模化落地、服務機器人場景滲透加速、新興品類與消費級市場擴容、技術跨界融合產業邊界不斷拓展等。解析深圳這一產業鏈起步源頭,除宏觀提早佈局,也有一些深圳產業發展的共性背景:20世紀90年代,借創新升級經濟時培育出的電子信息等行業,是深圳數十年來不斷跨界培育新興行業並升級的底牌。零部件供應豐富多樣且迭代快,深圳電動汽車、無人機行業均延續着類似模式——藉助原有供應鏈優勢加快推出並迭代產品,進而吸引就近配套及推動產業鏈補鏈及升級。隨着技術迭代加速,產品與應用場景結合更密切,服務推陳出新。具體到機器人行業,這一產業鏈完備帶來的規模優勢被認爲依然有效。“留仙大道就是機器人企業的大本營,從觸覺傳感器、激光雷達,伺服電子、動力模組,再到機械臂、靈巧手,核心部件很容易找到優質供應商,可謂家門口交付。”一位產業鏈人士對《財經》稱。此前的一項相關統計則顯示:深圳的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國產化率超90%,產業鏈供應鏈本地化率突破60%。“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擁有機電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地區。”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首席執行官)黃仁勳曾在2024年11月指出,“在其他地方,這種情況並不存在。”《白皮書》對此也解析稱:深圳工業機器人產業鏈條建設基本完備,基礎技術實力充足,在自動化控制器、無人化設備等領域具有一定優勢,培育壯大了一大批優秀的本土機器人企業;在非工業機器人領域,深圳擁有較爲完整的產業鏈,包含核心零部件、操作系統與集成模塊、本體制造,產品種類豐富,應用場景廣泛。除在製造等方面具備較強的“硬件”基礎,《白皮書》也指出,“人工智能、技術推廣服務、應用軟件開發等軟性服務領域持續活躍,凸顯深圳‘硬(件)強軟(件)不弱’的產業格局”。相關機器人專利數量可對此形成一定佐證:2024年該市專利申請20531件,同比增長35.56%,專利授權7575件,同比增長36.14%。除核心部件專利數量持續保持領先,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卷積網絡、程序控制、使用神經網絡、學習方法等強調大腦、小腦能力相關的專利數量顯著增多。在人才及研發集聚方面,深圳生產機器人的多家企業位於南山區,已在逐漸形成“機器人谷”。按照業內一般判斷,這一集聚區位於深圳大學城及其周邊,沿留仙大道、地鐵5號線分佈,恰好也是陽臺山南部餘脈和塘朗山之間的谷地。在這一地區目前佈局着南方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等近十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此外則是多家機器人公司分散排布,包括機器視覺識別領域的奧比中光,全球激光雷達出貨量領先的速騰聚創,“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等。在場景落地方面,進入2025年後至今,繼“機器警察”近日於市區街頭亮相後,深圳市的機器人產業技術迭代與落地實用仍在持續加速。最新的場景,出現在機器人在工廠大規模工業場景中的規模化應用。據《財經》近日報道:當地相關企業正在落地機器人產品從單機自主向羣體協同。所謂羣體協同,針對的是面向多任務工業場景的通用人形機器人羣體作業解決方案。相關人形機器人產品,已在國內部分新能源企業的5G智慧工廠開展協同實訓。從作爲物理載體的單機到多臺機器人協同,其考驗之一在於如何通過羣體行爲與外部物理環境進行交互從而實現高階具身智能(Embod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AI),即將人工智能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賦予其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根據《2025具身機器人行業現狀及未來趨勢分析報告》,目前具身智能算法環境感知與決策能力相當於GPT-2水平,數據依賴性強,泛化能力有限。而且多模態交互視覺、語言、動作協同尚未成熟,交互效率低,影響用戶體驗。而這亦被認爲是深圳機器人產業“機電智一體化”版圖中有較大發展空間的領域。更好地實現具身智能,也是近年來深圳相關企業積極競爭的核心領域之一。在政府層面,爲加速行業突破,“深圳將圍繞着智能機器人、具身智能等領域,尤其是靈巧手、柔性傳感器、新型電機減速器等關鍵零部件,以及人工智能底層數學機理開展研究佈局。”深圳市科技創新局一位主要官員近日表示。在資本層面,深圳也已開始構建“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模式。近期,深圳市宣佈設立百億元人民幣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基金,以加強其在科技創新和先進製造業領域的領先地位。

責編 | 楊明慧
封圖來源 | 視覺中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