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的高考志願,靠譜嗎?

由 財經雜誌 發佈於 財經

'25-07-01





AI已經開始參與高考生們邁向成年的第一個重要人生決策,雖然眼下這些產品還稍顯稚嫩。真正殘酷的考驗在於,這個決策所預示的職業方向,在四年以後,將如何應對AI的衝擊



|財經》研究員 樊朔
編輯|郭麗琴
自6月27日起,各省高考招生陸續進入志願填報階段
對大多數家庭而言,報志願無異於一種考驗——需要細緻研究目標院校和專業的錄取分數線,推測今年的錄取趨勢,在巨大的壓力下做出最好的排列組合。
近年來,由於高考志願填報規則的深度調整,特別是“院校專業組”和“專業+院校”模式的普及,可填報的志願數量激增,對考生和家長在專業層面精細化研究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也催生了巨大的高考志願填報市場——人均動輒上萬元的報考諮詢服務費用
今年,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以及作業幫、高途等在線教育企業紛紛攜AI技術入局,推出免費AI高考志願產品試圖以智能化的解決方案,打破信息壁壘。
對於填報志願的考生,AI已經開始參與他們邁向成年的第一個重要人生決策,雖然眼下這些AI產品還稍顯“稚嫩”真正殘酷的考驗在於,這個決策所預示的職業方向,在四年以後,將如何應對AI的衝擊。
大廠入局AI高考志願背後
AI填報志願產品的出現,一方面迎合了旺盛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爲考生和家長提供了免費的高考信息服務。
據艾媒諮詢發佈的《2025年中國高考志願填報及就業前景大數據分析報告》,超過九成的高考生表示願意使用高考志願填報服務。2025年,中國高考志願填報市場的付費規模預計將達到10.9億元隨着高考錄取人數逐年遞增,高考生獲取志願填報信息的渠道相對匱乏,導致對專業志願填報服務的需求不斷攀升。預計到2027年,該市場規模將增至12.2億元,顯示出高考志願填報行業的強勁增長潛力。
市場需求旺盛的一大原因是,近年來,各省高考志願的填報規則做了很多調整,填報數量大量增加,考生與家長的選擇壓力也隨之增加。
根據各省公佈的志願填報方案,志願填報大致分爲“院校專業組”和“專業+院校”兩種模式。
院校專業組是指高校對考生選考科目要求相同的專業(類)的組合。考生需要先選擇“一所院校+一個專業組”,然後在所選專業組裏填六個專業,這樣算作一個志願。例如,如果考生想報考北京大學化學類專業,在志願填報中需要填報北京大學“物理+化學”的專業組,並在專業組下再填報化學類專業。“物理+化學”是高校在新高考模式下對相關專業錄取的選科要求,即考生選擇的高考考試科目裏至少要有物理化學兩門。
“專業+院校”則是指,考生選擇“一所院校+一個專業”比如北大+化學算作一個志願。
這也意味着,考生和家長對高考志願的研究需要細化到專業層面。
各省可填報的志願數量也隨之增加。例如,遼寧本科批次可填報112個“專業+院校”志願,河北、山東、貴州等地可填報的志願數量也達到了96個。
來自河北的考生家長李田告訴我們,由於孩子的高考成績一般,他們採用的填報策略是選定“衝刺”“有把握”“保底”的一批院校和專業,不僅需要研究各學校每年的分數線,還要細化到具體專業,希望能錄取到孩子心儀的學校和專業。
李田自身從事教育行業,對高考招生情況比較熟悉,但仍然覺得對各院校往年錄取情況分析、比較的任務很重,有些力不從心。
江蘇徐州的一位高三班主任張帆也提到,大部分家長對高考錄取和就業市場的情況並不瞭解,爲了能幫孩子做出最好的決策,很多家長會選擇線上或者線下的高考志願諮詢機構購買服務。
在市場需求帶動下,高考志願諮詢機構的服務價格也水漲船高。頭部教育博主張雪峯創辦的峯學未來2025年推出了兩種高考志願填報服務:“夢想卡”定價12999元,提供選科指導、模擬方案、志願填報等服務;“圓夢卡”定價18999元,提供的服務在“夢想卡”的基礎上增加了四六級、考研規劃等。
這也是個魚龍混雜的市場。
2024年教育部曾發文提醒考生和家長警惕部分高考志願服務機構和個人虛假宣傳“內部數據”,這些數據不僅不準確,還可能誤導考生。部分機構號稱擁有“專家團隊”,但所謂的“高考志願規劃師”往往缺乏資質和經驗,甚至只是臨時招募的社會人員。此外,一些志願填報指導機構誇大某些專業的就業前景,製造“熱門專業”假象,渲染焦慮氛圍,其真實目的是推銷課程和諮詢服務以牟利。
在這一背景下,今年高考志願填報市場中出現了AI志願填報工具,其背後不乏頭部互聯網大廠和在線教育企業。
例如,6月12日,阿里巴巴旗下智能搜索App夸克推出了中國首個針對高考志願填報場景開發的AI大模型,並同步上線了三大核心功能,分別是“高考深度搜索”“志願報告”“智能選志願”。
百度在其App“百度AI”板塊上線了高考志願功能,考生輸入地區、選科、分數和排名後,百度AI會基於往年數據對志願進行預測。
騰訊則在QQ瀏覽器推出的“AI高考通”服務,服務涵蓋智能志願填報方案生成、深度搜索與智能問答等功能。
作業幫、高途等在線教育公司也推出了各自的AI高考志願填報產品。
用AI報志願真的靠譜嗎?
AI高考產品提供免費且智能化的服務,在志願填報季吸引了不少流量。
6月25日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吳嘉在朋友圈發文稱,截至當日15點15,夸克系統已累計生成超300萬份志願報告,夸克團隊已緊急擴充算力全力壓縮等待時間。
騰訊方面也表示,騰訊元寶已經回答了超過3000萬個高考志願相關問題,平均輸出1000字以上的深度報考建議。
不過填報志願這種事,AI高考產品真能靠住嗎?這個工具如何使用才最合適?
山東考生張小碩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520分的成績,他目前對選擇專業還沒有非常明確的思路,高考成績公佈後一直在與親戚、朋友討論可行的志願填報方案。
將高考成績、自己未來傾向於做的工作、性格特質等信息輸入到幾個免費的AI高考產品中,張小碩獲得了幾份截然不同的預測報告。
夸克的高考志願大模型爲張小碩生成的報告有96個志願。
百度AI給張小碩預測的院校超過了300所,其中可衝擊”檔達到了54所“較穩妥”檔有115所,“可保底”檔有205所。
騰訊的AI高考通在“可衝擊”檔推薦了12所院校,“較穩妥”檔有可能72所院校,“可保底”檔有127所院校。
張小碩認爲AI工具整體的分析框架非常清晰,根據他輸入的需求列出了多個可以重點關注的專業方向和有條理的分析,很適合在選擇專業時提供思路。
不過他也注意到,在自己與親友整理資料時認爲比較穩妥可以重點關注的一所校的國際貿易專業並沒有出現在AI提供的清單裏。
來自浙江的考生徐瑤也發現了使用AI志願工具帶來的一些偏差。徐瑤發現,在輸入地區、高考選科、成績以及排名等基礎信息後,不同AI給出的志願清單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在未選擇地域偏好的情況下,有的AI工具給出的選校名單集中在浙江以及其他東部沿海省份,但是有的AI工具給出的名單涵蓋大量的中西部院校。
徐瑤提到,在使用AI工具之前,她與家人已經劃定了一批自己比較有希望衝擊的高校名單,但是在AI工具推薦的高校列表裏她仍然看到了幾所很陌生的高校,因此需要通過人工重新覈對目標院校往年的錄取情況,以防AI輸出了錯誤信息,同時也爲了確認自己在篩選過程中遺漏了這些院校再綜合判斷是否適合自己報考。
一位在線教育公司從業者分析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可能在於AI算法通常基於歷史數據和統計規律進行預測,但高考錄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多種因素,難以被算法完全捕捉此外,AI工具的數據來源可能無法涵蓋所有的院校和專業的具體情況,一些學校的特色專業、新增專業或特殊招生政策可能未被及時納入數據模型。
不過徐瑤同樣認爲,AI生成的志願清單能夠幫助自己打開思路,同時提供了一些自己未能檢索到的信息,提高了志願報考的效率。
張帆認爲,欠發達地區的考生和家長可能缺乏對高考招生情況和就業市場的瞭解,AI工具某種程度上幫助學生和家長部分克服信息差,但是應當多加註意AI提供的信息是否準確,防止過度依賴AI做決策。
胡先生在山東中部的某縣城經營着一家志願填報諮詢機構,他認爲,對縣城考生而言,並不存在絕對的信息差。現在獲取信息的途徑很多,短視頻平臺、招生網站、諮詢電話以及大學招生辦進校園等方式都可以彌補城鄉的信息鴻溝。唯一的短板是學校只追求分數,對升學志願填報策略的研究重視很多老師對各高校的升學政策也不瞭解,會讓學生錯過一些更好的升學機會。
胡先生認爲,AI只是參考往年的錄取數據爲考生做推薦,並不能明確每個學校每個專業的具體情況。他舉例,往年有580多分的考生報進民辦本科,這樣的數據被採納,就可能推薦給今年580分的考生。
“再比如兩個學校的機械專業都是540分,哪一個側重科研,哪一個側重實踐,哪個考研率高,哪個就業形勢好?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去選擇。AI只是工具,但不能完全依賴。”胡先生說。
在過去近二十年間安徽大學創新發展研究院講師孔德繼連續爲親友指導高考志願規劃,對高考錄取規律有着深入研究。他認爲,AI志願填報工具有一定的價值,即查詢某些信息相對方便。但考生和家長們使用它的風險卻很大,除非清楚軟件的短板和風險所在。
孔德繼認爲目前的AI填報工具提供的服務並不智能,僅僅是用去年的分數距離今年自己分數的遠近,推測被錄取的概率,會造成學校、專業、城市和分數的四大盲區。要克服這四大盲區,方法是首先翻閱紙質版的《報考指南(招生計劃)》,這樣可以發現適合自己的院校和專業。
實際的高考錄取過程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響,在填報志願的過程中需要多重判斷。孔德繼舉例,他一直從事社會學的相關研究,注重觀察集體行動和輿情走向。所以會在填報志願的過程中,遇到專業的知識問題,會詢問相關領域的行家,瞭解該領域的優勢和近幾年的優勢、就業情況。同時,他平時還關注各高考博主直播間的言論,瞭解大衆輿論對志願的態度,進而推測高考錄取分數線的趨勢。
如何填報不被AI顛覆的志願
AI工具的誕生考生們無疑享受了技術革新帶來的便利。真正殘酷的考驗在於,這個決策所預示的職業方向,在四年以後,將如何應對AI的衝擊。
張小碩是“純血”文科生,高考選科是歷史、地理和政治。他對英語興趣濃厚,最開始計劃報考英語專業,未來做翻譯。但是看到目前AI所具備的翻譯能力,他便打消了報考語言專業的念頭,開始研究漢語言、法學等在考公中有優勢的專業。
胡先生告訴我們,對於文科生而言,他的報考策略是,如果準備考公務員體制內職位就要錨定熱門專業,準備就業就以選擇城市爲主。對理科生而言,AI的發展也使得計算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專業分數線水漲船高。
互聯網的流量走向加重了專業填報的馬太效應,尤其是對AI類專業的追捧熱潮
胡先生髮現,受以張雪峯爲代表的短視頻博主觀點的影響,考生和家長對專業“追高貶低”趨勢日益嚴重計算機、電子信息、電氣、法學、醫學等專業分數持續走高,土木、環境、外語、金融等專業分數越來越低,部分同檔次的不同專業分數差甚至超過100分。“以前冷門熱門專業也有分數差,但分數差這幾年達到了頂點”胡先生說。
孔德繼也觀察到了同樣的情況。高考志願填報產業的推動,再加上以短視頻和直播爲主的互聯網產業,無限放大了這種極其淺層化、偏頗的認知
孔德繼擔心,AI工具的普及可能會進一步強化這種現象。AI會提供便利、快捷操作,綜合學校的級別、地域、熱門專業、考生的職業偏好等生成結果。但這可能導致一些地域、學校和專業成爲盲區。大家通過短視頻瞭解到某所學校不錯,就會直接搜索並填報這所學校,而那些沒有被“講故事”的學校,就無人問津了。
“以前,大家會翻閱招生計劃書,能看到所有專業,可能會順便看看其他高校的專業。但現在,大家通過軟件搜索,只關注被推薦的學校和專業,其他學校的專業就直接被忽略了。”孔德繼說。
孔德繼並不認可考生和家長對與AI相關的熱門專業的追捧。他表示,過去,人們認爲學習某個專業後就一定要從事該領域的相關工作。然而,在高校擴招之後,尤其是文科專業的學生,僅僅憑藉專業名稱去從事相關的工作已經變得非常困難。
在談及AI時代該報考什麼樣的志願對外經貿大學校長趙忠秀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其實專業不那麼重要,因爲後天有多次不斷鞏固知識體系、調整知識結構的機會。完整的大學教育,包括專業知識、價值塑造、知識完善、核心結構、能力鍛造,還有意志品質的養成,這實際上對你的一生都是起作用的。”趙忠秀說。
(文中李田、張帆、張小碩、徐瑤均爲化名)

責編 | 秦李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