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軍事專家張召忠教授,曾多次在節目中分析中美軍事博弈,他提出過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如果中美爆發軍事衝突,美軍很可能會按照"四個步驟"對中國實施打擊。
這個預判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基於美軍近年來的戰略調整和實戰經驗得出的結論。今天,我們就來剖析這"四步走"戰略背後的深層邏輯。

第一步:癱瘓指揮系統——"斬首行動"升級版
現代戰爭的首要目標永遠是對方的"大腦"。張召忠指出,美軍首輪打擊極可能集中摧毀中國的指揮控制系統:
衛星導航系統:用反衛星武器攻擊北斗衛星,削弱我軍精確制導能力;
預警雷達體系:使用隱身戰機(F-35)和巡航導彈打擊邊境預警雷達站;
地下指揮所:鑽地彈攻擊疑似戰略指揮中樞。
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就曾成功實施類似打擊,48小時內讓伊軍指揮系統陷入癱瘓。爲此,中國已構建深埋地下指揮所+機動指揮車的雙重保障體系。

第二步:封鎖海上通道——馬六甲困局
控制海洋就等於扼住現代經濟的咽喉。美軍第二步必然是:
封鎖關鍵水道:馬六甲海峽、巴士海峽等國際航道;
扣押中國商船:參照二戰時對日海運封鎖戰術;
破壞港口設施:打擊上海、深圳等主要貨運港口。
這招可謂打在中國經濟的"七寸"上——中國80%的石油進口依賴海運。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中歐班列、中緬油氣管道等陸路替代方案,正是預判到這種威脅。

第三步:摧毀工業能力——"去工業化"打擊
美軍深知,中國強大的製造業是戰爭潛力的核心。第三步將瞄準:
戰略產業帶:長三角、珠三角工業集羣;
能源基礎設施:三峽大壩、核電站等關鍵設施;
軍工生產基地:成飛、江南造船廠等國防企業。
這種打擊模式借鑑了二戰時盟軍對德國魯爾區的轟炸。中國應對之策是產業分散化,比如在西南山區建設備用軍工基地。

第四步:地面部隊介入——最後的攤牌
在前三步得手後,美軍可能嘗試:
佔領前沿島嶼:如東沙羣島、太平島作爲跳板;
扶持代理人:鼓動周邊國家與中國發生邊境衝突;
特種部隊滲透:破壞關鍵基礎設施。
但張召忠特別強調,這一步實施難度最大。中國陸軍的地面防禦能力和火箭軍的區域拒止體系,將使美軍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

面對這套"組合拳",中國早已未雨綢繆:
一發展反衛星武器:確保在"太空戰"中不落下風;
二擴建戰略儲備:石油、糧食等關鍵物資儲備超200天;
三構建三位一體核力量:保持可靠的二次核打擊能力;
四推動產業升級:將高端製造業向內陸轉移。
正如張召忠所說:"現代戰爭是體系對抗,不是一兩件武器的比拼。"中國這些年大力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就是在打破美軍的這套打擊鏈。

張召忠的"四步走"預判,絕非渲染戰爭恐慌,而是提醒我們認清現代戰爭的殘酷邏輯。值得欣慰的是,從北斗組網到福建艦下水,從地下長城到東風快遞,中國國防建設正在各個維度築牢防線。
戰爭的勝負往往在戰前就已決定。當我們在討論這"四個步驟"時,我軍可能已經準備了八套應對方案。這纔是大國博弈中最令人安心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