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終於坐不住了!
中美談判打到了第三輪,他一邊對中國放出狠話,一邊悄悄給英偉達鬆綁;一邊高舉“制裁俄羅斯”的大棒,另一邊又急着推進談判節奏,生怕局勢脫軌。

隨着8月1日的關稅大限逼近,面對中國的堅定立場與靈活應對,特朗普知道,如果再不拿出點“結果”,國內輿論、資本市場和競選壓力都會反噬回來。
中美這場已經打了七年的貿易戰,或許要走到一個需要畫句號的時刻了。
據悉,7月28日至29日,中美第三輪貿易談判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兩天時間談判,議題不再侷限於關稅,而是蔓延至石油、芯片、稀土、金融、科技和所謂“國家安全”。

回看整個談判軌跡,今年5月,中美在倫敦開啓“第二輪”。彼時,美方主動提出取消115%的高關稅,試圖通過“釋放誠意”換取中方在技術出口、能源採購上的讓步。
談判結束後,雙方達成原則性框架,決定進入“90天豁免期”觀察期。這本是特朗普爲自己競選造勢爭取的“緩衝帶”,卻沒想到三個月過去,中國不但沒有妥協,反而用一連串動作穩住了對美出口和能源戰略。
6月中旬,中國突然放開對美稀土磁體的出口,增幅高達158%。這一舉動讓美國科技企業鬆了一口氣。特斯拉、蘋果、通用、谷歌等企業高管紛紛遊說白宮,希望確保關鍵材料供應穩定。

美國能源部則在懷俄明州舉行剪彩儀式,試圖展示“稀土自主”的新成果。與此同時,中國對陽極級石墨出口開始收緊,給美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敲響警鐘。中方的“以進爲退”,讓華盛頓感到了不安。
到了7月14日,特朗普猛然發難,提出所謂“50天最後通牒”,並宣佈將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徵收高達500%的“二級制裁稅”。
中國、印度、巴西被點名。這一消息震動全球能源市場,也把中美談判氣氛推向新的臨界點。但就在外界以爲中方會被迫讓步時,中國的回應異常冷靜。外交部明確表態,能源合作屬於市場行爲,中方堅決反對將其政治化,更不會接受任何“強買強賣”。

特朗普想用能源問題撬動談判,但中國早已做好準備。2024年全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平均220萬桶/日,佔俄羅斯出口的近一半。中俄貿易額高達2448億美元,佔俄GDP近10%。
同時,中國也穩定從伊朗進口石油,佔自身總進口的10%。這些能源結構早已內化爲中國的戰略安全核心,絕非一句“關稅制裁”能撼動。
7月17日,美國商務部宣佈對中國陽極級石墨加徵93.5%反傾銷稅,總稅率最高達160%。幾乎同一時間,中國限制部分石墨出口,並公開確認對富國銀行高管毛晨月實施出境控制。
毛晨月被涉及刑事案件,成爲中方反制金融壓力的標誌性操作。7月20日,外交部首次證實此事,釋放出中方在金融領域不再退讓的信號。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7月21日接受採訪時不得不承認,中美談判“進展順利”,但美方仍堅持將中國購買俄羅斯、伊朗石油問題納入談判議程。他表示,美方有耐心,不急於在8月前達成協議,質量比速度重要。
可就在同一天,中國商務部宣佈何立峯將於7月27日前往瑞典,準備第三輪談判。這一明暗交錯的安排,凸顯了中美在戰術上的博弈,也說明中方並未被節奏牽着鼻子走。
在談判桌上,特朗普的焦慮逐漸暴露。7月22日,他在會見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時突然表示理解其“與中國合作”的現實需求。

這番話背後,是對印太盟友日益疏遠的無奈。而同一天,美國恢復哈佛中國留學生簽證,並放鬆乙烷出口限制。白宮在多個領域釋放緩和信號,試圖爲談判營造“可控氛圍”。
與此同時,美國國會也在推動另一條戰線。7月24日,《2025年制裁俄羅斯法案》獲得85位議員支持,明確提出對購買俄油國家徵收500%關稅。
這項法案雖未生效,但作爲談判籌碼,其威懾意圖一覽無遺。面對如此高壓,中方沒有退縮,而是進一步強化中俄能源合作。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北極LNG項目、中國幫助俄羅斯破冰船、低溫儲罐建設等項目全面推進。

在這一系列拉鋸中,國際社會的態度亦逐漸明朗。印度表態明確,能源安全高於政治立場,不接受“二級制裁”。歐盟雖然下調了對俄石油價格上限,但執行效果有限,內部意見也分歧嚴重。
俄羅斯則始終保持沉默,在背後穩定供能、拓展對華結算體系。人民幣在俄外匯市場的佔比已高達99.6%,幾乎實現全面替代。
從實質成果來看,中美第三輪談判能否“畫句號”,仍取決於美方是否願意脫離政治操弄軌道。中國的底線早已清晰,不接受“混搭談判”,不做戰略讓渡,不犧牲能源主權。美方若執意將俄油、技術、臺灣、TikTok等問題捆綁一體,談判將註定陷入僵局。

特朗普面臨的壓力也不小。國內製造業承壓,通脹高漲,能源結構不穩。特斯拉、福特、通用等企業對石墨加稅表示強烈不滿。金融界擔心中國反制會波及在華業務。
再加上2025年大選臨近,特朗普急需“階段性勝利”來穩定基本盤。他想要一個“可控的結束”,但這場關稅戰的主動權,已經不再完全掌握在他手中。
中方早已看清美國的策略,表面讓利、實則謀勢。面對第五年持續博弈,中國沒有驚慌,沒有急躁,而是用理性、堅定、靈活的組合拳,穩住自身節奏,爭取最大利益。談判尚未結束,但這一場持久戰的走勢,已經逐漸明朗。

當特朗普在鏡頭前強調“贏得這場關稅戰”的時候,他心裏很清楚,要想真正收場,必須面對現實。中美之間沒有誰能一方獨贏。談判若要有結果,必須基於平等與尊重。如今,中國不再是那個只能被動應對的談判對象,而是一個有底氣、有手段、有戰略的強大對手。
從倫敦到斯德哥爾摩,中美已談三輪。下一步,或是延長豁免期,或是部分技術讓步,但無論形式如何,特朗普知道,他必須給這場越來越難收場的關稅戰,畫上一個句號。否則,時間會讓他付出更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