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溼熱像廣東,以後年年這樣了?

由 中國新聞週刊 發佈於 熱點

'25-07-17

更猛烈的北方高溫來了。

中央氣象臺7月17日6時繼續發佈高溫橙色預警,預計今天白天,陝西關中至黃淮中西部以南大部地區、新疆大部、內蒙古西部等地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根據中國氣象局此前通報,7月13日至22日,華北中南部、黃淮等地35℃以上高溫天氣將持續5至8天,河南、山東西部、河北南部、陝西關中等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9℃—42℃,局地接近或突破歷史同期極值。

雖然人們對不斷刷新的高溫紀錄已習以爲常,但2025年的夏季還是讓北方人難以忍受。各種流傳甚廣的東北高校短視頻中,深夜的大學操場上,彷彿下餃子一般,擠滿了打地鋪的大學生,宿舍樓道的椅子上也全是人。6月底的東北,多地氣溫卻反常飆升到35℃以上,連中國最北端的漠河北極村6月26日都出現了36℃高溫。

這輪北方高溫最大的特點,是不僅熱,溼度還大,沒有空調的東北高校宿舍裏,學生形容睡覺時彷彿全身所有毛孔都浸泡在熱汗裏,這是多見於南方的“桑拿天”的典型特點。但在今年的北方地區,從東北到華北,人們徹底經受了一波持續數週的悶熱天氣洗禮。

進入7月,華北、東北地區的高溫高溼天氣仍在持續,北京的相對溼度一度高達85%—100%,再搭配35℃以上的高溫,這種“地獄組合”會讓人類的體感溫度飆升到45℃—50℃,接近威脅生存的危險閾值。

這一輪北方的“桑拿天”何時才能結束?未來,高溫高溼天氣是否會成爲北方夏季的“常客”?

2025年7月13日,銀川市氣象臺發佈高溫黃色預警信號,國網銀川供電公司員工在高溫天氣開展帶電接引流線工作,及時爲用戶提供用電保障。本文圖/視覺中國

“熱穹頂效應”

“往年北方的溼熱天氣一般要等到‘七下八上’的華北雨季時期,但2025年提前了10多天到來。”中國氣象局研究員、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峯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我國北方地區降水最爲集中的時期,許小峯解釋,此時我國的主雨帶北移至華北、東北一帶,在暖溼氣團影響下,空氣中水汽充沛,人的感覺就如同蒸桑拿一般,這是北方夏季“桑拿天”的由來。

但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副主任鄭志海敏銳覺察到,今年北京6月底就開始有明顯的悶熱感。他對《中國新聞週刊》指出,根據京津冀、山西和內蒙古地區的降水特點,華北地區進入雨季的標準,是超過60%—70%的監測站點連續五天累計降水量超過25—35毫米。按照這一標準,從2025年7月5日起,華北就進入了雨季,比常年偏早13天。背後的關鍵推手,就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西太平洋副高”)。“今年應該算是特別異常的一年,副高整體北抬的時間比往年同期明顯偏早。”他說。

中國屬於典型的東亞季風氣候,作爲東亞地區大氣環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太平洋副高每年春季到夏季會逐漸從熱帶向北推進,受其影響,雨帶也呈現出由南向北的季節性移動規律。

鄭志海分析,副高是一個高壓系統,內部盛行下沉氣流,空氣在下沉過程中會增溫增壓,所以被副高控制的區域容易出現高溫天氣。而在副高的邊緣地帶,由於攜帶大量水汽,與冷空氣交匯易形成大範圍降雨。

按照慣例,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副高主要控制我國的華南地區,北側的江淮地區則進入梅雨季,到了7月中旬,副高進一步北抬,開始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江淮梅雨季結束。華北雨季通常從7月18日開始,持續約一個月,華北地區的“桑拿天”主要就發生在這一階段。但今年的副高7月初就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7月以來,其“管轄”範圍已北上到整個華北黃淮地區,乃至向北輻射到東北。

“副高就像一口大鍋,正罩在我國的中東部地區上方,長時間不動,導致近地面的熱空氣會持續積聚難以擴散,這就是‘熱穹頂效應’。”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王國復對《中國新聞週刊》形容。

他認爲,相較今年副高的異常北抬,自6月底,其異常顯著的西伸增強態勢也值得關注。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近監測,副高的中心位置已從海上移動到了大陸。而副高西側穩定的偏南和東南氣流,沿着副高的順時針氣旋,將西太平洋水汽源源不斷地輸送至我國中東部的北方一帶,致使大氣溼度持續攀升。高溫與高溼的疊加效應,最終形成了近期中國北方的持續性“桑拿天”。

不過,鄭志海指出,雖然北方的整體高溫趨勢還會維持一段時間,但由於大氣中水汽充足,華北時常有降水,那種持續10—20天的長時間高溫天氣可能不多。對於高溫熱浪及其引發的災害,他更擔心黃淮和長江流域。“目前已看到了一些苗頭,江蘇、安徽多地都拉響了高溫預警。2022年長江流域的高溫最爲嚴重,2024年排第二,今年長江流域的高溫熱浪也會非常明顯。”

從全國來看,王國復指出,今年我國高溫天氣總體呈現高溫日數多、出現時間提前、影響範圍廣和極端性強等四個特點。一是高溫日數多,按照氣象學標準,當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被稱爲高溫日。截至7月14日,全國平均高溫日數6.8天,較常年(3.7天)顯著偏多3.1天,爲歷史同期最多。

二是高溫時間提前,今年首發的區域性高溫過程出現在5月19—21日,較常年提前半個多月。“2025年可能並非個例,近些年不僅高溫開始得早,結束得也晚,高溫季的持續時間顯著拉長。從長期看,我國高溫事件每10年提早約2.2天。”王國復說。

再者,從影響範圍看,1961年以來,我國高溫影響範圍呈明顯上升趨勢。今年以來,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僅有拉薩、昆明的日最高氣溫沒有超過30℃,包括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在內的多個城市最高氣溫已超過38℃。最後,是高溫的極端性強。目前,已有155個國家氣象站出現了極端高溫,13個國家氣象站突破歷史極值。

“綜合以上因素,可以發現,我國今年高溫災害綜合風險的等級也增強了。以上四個特點,在今年的北方地區更加突出。根據我們的最新統計,目前超過歷史同期高溫極值的站點,大部分都在北方。曾經北方的避暑勝地也紛紛加入高溫行列,比如漠河、承德等地。從中長期來看,未來,中國北方的高溫高溼天氣將會更頻繁出現。‘火爐’向北,東北地區增裝空調也可能成爲一個趨勢。”王國復說。

但是,對更習慣寒冷的東北人而言,高溫帶來的衝擊與南方人幾乎不可同日而語。在王國復看來,氣象災害風險不僅具有極端性,也有區域性特徵,不能只看溫度的絕對值,同樣的35℃,在哈爾濱和廣州給人的感受卻有很大區別。

“不同的地理環境、生活習慣以及當地人對高溫的認知與風險防範意識完全不同,因此受高溫災害的影響程度也有明顯的區域差異。進行氣象災害防範時,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他強調。

更何況,北方今年遭受的高溫“烤”驗還不是乾熱,而是溼熱。實際上,體感溫度既與大氣溫度本身相關,也受到溼度、風速、太陽輻射等多種因素影響。人體在高溫環境中主要依賴汗液蒸發散熱,但高溼度環境下,水汽阻滯汗液蒸發,熱量會快速在體內積聚,造成體感溫度飆升,當相對溼度達到100%時,體感溫度甚至能超過50℃。

2025年7月12日,北京持續高溫,遊客熱情不減,在天壇公園遊玩。

許小峯說,在新疆吐魯番地區,雖然夏季白天氣溫動輒40℃以上,但因空氣乾燥,晝夜溫差大,到了夜裏溫度能迅速回落。這一輪北方的“桑拿天”,一方面,是副高帶來的暖溼氣團使北方大氣中的水汽增加;另一方面,是近年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造成低層大氣中的熱量排不出去,“相當於地球身上蓋的被子更厚了”。這兩個因素共同造成北方近期夜間降溫困難,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睡眠質量,進而容易誘發或加重一系列健康問題。

多位專家指出,北方比南方更經不起高溫熱浪。鄭志海預測,華北、東北地區的“桑拿天”可能將一直持續到8月中下旬,總天數預計會比常年偏多10—20天。

海河、黃河中下游

或有較高洪澇風險

西太平洋副高是北方高溫的主要“推手”,爲何今年的副高異常偏北、偏強?大氣環流到底怎麼了?

鄭志海解釋,全球變暖背景下,赤道熱帶地區的氣溫增高,上升氣流更加劇烈,“這就好比燒開水一樣”,當這些上升氣流向北移動時,會在副熱帶地區下沉,形成副熱帶高壓。由於上升氣流增強,下沉氣流也會相應增強,帶來的結果是西太平洋副高不僅強度增加,面積也會擴大。

“我們已觀察到一種總體的趨勢,雖然不同年份會有波動,但西太平洋副高總體呈現出明顯的膨脹趨勢,也就是說,它在變得越來越胖,影響範圍也就在向我國的北方地區不斷擴展。”鄭志海說。

公衆更熟悉“西北暖溼化”的說法,那麼,隨着未來北方“桑拿天”的愈發頻繁,是否意味着我國華北、東北地區也出現了顯性的暖溼化趨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顧問丁一匯曾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指出,受大氣環流影響,“西北暖溼化”正在向西擴展到中亞地區,向東輻射到華北西部。

許小峯認爲,“西北暖溼化”已表現爲多年尺度的持續性變化,但華北、東北地區是否也出現同樣持續性的“暖溼”趨勢,目前仍有商榷空間,還需要更長的觀測週期與證據支持。在他看來,全球變暖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是大氣的波動性增強,這意味着極端天氣時間和空間的分佈變率都大幅增加,過去五十年纔出現一次的極端天氣事件,如今二十年,甚至五年內就可能重演。

多位專家警告,北方地區近期除了要積極防範高溫,還要格外警惕局地極端暴雨。

許小峯解釋,副高仍牢據北方大部分地區之時,一旦從更北的地方南下一個和副高勢均力敵的冷氣團,冷暖空氣交匯,兩股力量相互頂託、僵持不下,就會在“交鋒”地帶出現持續不斷的降水,此時必須高度警惕暴雨風險。“能否形成極端暴雨,取決於冷空氣的強度。”

鄭志海也提到了這種“交鋒”的複雜性。他說,副高控制北方時,情況與在南方不同。在長江流域,副高往往能穩定維持較長時間,導致持續降水。然而,當副高北抬到北方後,一方面,中高緯度的冷空氣比較活躍,隨時有可能南下;另一方面,隨着副高向北移動,其能量本身就會減弱。因此,副高在北方更容易出現不穩定的狀況,“它一下衝上來,一下又撤回去,就像兩邊打仗,總是小規模不停地打”,使得今年北方的降水過程雖然每次持續時間短,但可能發生局部極端暴雨事件。

“這背後也有拉尼娜的影子。”鄭志海補充說。人們經常把拉尼娜與厄爾尼諾放在一起談論,它們就像一對性格截然相反的雙胞胎。厄爾尼諾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暖的現象,拉尼娜則正好相反,是同一區域海溫異常偏冷的現象。

鄭志海解釋,具體到中國,厄爾尼諾影響下,中國夏季降水多且強度大,容易出現流域性的洪澇災害。而拉尼娜影響下的東亞地區,天氣的波動性更強,容易出現“面弱點強”的降水特徵,小範圍的極端性強降水經常發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1年的鄭州“7·20”特大暴雨和2023年的京津冀“23·7”特大洪水。這些極端的短時強降雨往往會造成重大災害。

“今年也要警惕類似的情形。尤其是華北地區的海河流域一帶,西邊是太行山,北邊是燕山,東邊是平原,地形高差很大,該地區一旦發生極端降雨,水流的匯流速度會相當快,而且京津冀地區的人口高度密集,暴雨洪水的災害風險更高。”鄭志海說。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北方地區的海河、黃河中下游以及遼河流域都有可能出現較重的汛情和較高的暴雨洪澇災害風險。“相較於南方,北方流域的防汛能力相對弱。”

發於2025.7.21總第1196期《中國新聞週刊》雜誌

雜誌標題:北方夏季“桑拿天”會是“常客”?

記者:霍思伊([email protected]

編輯:杜瑋

Scroll to Top